Tuesday, June 28, 2005

西方财经媒体网站的三大盈利策略

美国作为网络媒体的先行者,1995年左右就有新闻网站开始尝试付费服务。此后不久,美国传媒界围绕“网络是否取消‘免费午餐’”“网络在哪些领域收费” “如何收费”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讨论推动之下,原来完全免费的新闻网站开始试探性推出收费服务,从付费娱乐、游戏、色情等到付费电子邮箱,再到目前开辟的收费新领域──内容。

通过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等内容而获得成功的网站主要集中于传统财经媒体所开办的网站,如www.FT.com(金融时报网)、www.wsj.com(华尔街日报在线)、www.Quote.com(行情网)及www.newsedge.com(新闻边缘网)等。目前,成功盈利的财经媒体网站主要通过广告、内容及其他服务获取利润。概言之,分为以下三类模式。

“部分付费型”网站

在免费和收费间找平衡

金融时报网创办于1999年,刚开始时仿效《华尔街日报》的网站,对基础服务和搜索引擎收费,但没有坚持几个月就因用户抵触而不得不放弃。

2002 年5月,《金融时报》认真总结了失败原因,并对自身情况做出分析:《金融时报》缺乏类似《华尔街日报》的强劲信息支撑机构和新闻报道力量,并很难具有与该报同样雄厚的订户队伍,“华尔街日报在线”的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于《金融时报》的网站。它重新制订了适度的收费计划,既安排有面向广大公众的免费内容,如最新要闻、个人理财和投资方面的资讯,以及七日内的内容检索,也设置了需要付费但功能更完美、质量更高的服务项目。收费也并非“一费制”,而是根据服务质量和数量,将收费标准分为每年75英镑和195英镑两档。付费75英镑的用户,可以查阅过去5年《金融时报》的所有内容,并可以在后半夜里提前阅读第二天报纸的PDF版。网站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电子邮件为他们提供本行业要闻集锦服务,以及《金融时报》关于市场和国际经济趋势的最新调查报告。交费 195英镑的订户,除了享受上述所有服务外,还可以进入该网站上关于全世界18000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库,以及超过500家报纸的旧闻资料。同时,《金融时报》对网站资源和报纸资源进行整合,报社内部不再存在单独为网站写稿的记者,此举消除了多年来报纸采编人员和网站采编人员因各自为战而形成的严重对立情绪。

新计划的实施很快见了成效,虽然2002年度《金融时报》网站从整体上是亏损的,但它在当年第四季度历史性地首次盈利。部分收费后,用户量非但没有像预计的那样下跌,反而有明显上升。收费后免费试用15天的订户中78%成了签约订户。2004年初公布的最新订户数是74000 人,该网站的总用户数(包括付费用户和普通用户)超过350万户。很多新增用户来自美国,以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

与《金融时报》相类似的,还有英国《经济学家》网站和美国的《福布斯》网站等。采用这种模式的财经媒体网站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母媒体在目前的媒介市场中享有较大名气,有较高权威性和较强新闻信息采写能力,但是母媒体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而且缺乏从事经济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专业机构强有力的支撑,因而其专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独家发布能力受到影响。

“部分收费型”网站运营的关键在于巧妙地找到免费和收费间的平衡,使网站所收费的服务恰恰是读者愿意付费的项目。并且,母媒体要有足够的实力和耐心,因为这种网站的构建和盈利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面付费型”网站

华尔街日报在线的神话

华尔街日报在线被视为网络神话。它从1996年开通起就对所有内容实行全面收费。风格与《华尔街日报》如出一辙:页面比较刻板,但对国际经济潮流、趋势分析深刻透彻,因而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追捧。该网站实力雄厚,且发展一帆风顺,2004年第三季度,该网站有701,000在线订户,比上年同期上涨 2.2%,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付费财经网站。究其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收费相对便宜,且分为两档。

没有订阅其印刷报纸的受众需要支付79美元/年,而其订阅读者只需花费39美元就可享用一年的电子版报纸。这样的收费,比起其他收费财经网站来显然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

第二,品牌优势明显。

《华尔街日报》的品牌信誉和受众对它的信心成为该网站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砝码。

第三,庞大而忠实的读者队伍。

《华尔街日报》在美国本土有180万份发行量,将这些读者一点点地转化为网站固定用户,潜力非常之大。

第四,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一方面,整合体现在人力资源上:网站有自己的采编队伍,它现有雇员250人,其中编辑、记者80人,独立从事新闻采集和制作工作,同时它又可以享用印刷版的新闻资源,参与《华尔街日报》总编室每天的例会,并可以要求该报在世界各地的1000多位新闻工作者为网站撰稿。另一方面,整合体现在内容上:它通过与所属集团内各种媒体交换和共享新闻资源、稿件、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形成覆盖面广泛且具有深度的稿件群,以满足受众对网站的期望和必读性要求。同时,整合还体现在网站与母媒体打包销售广告上。

第五,也是其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即该网站依托于道·琼斯公司。

道·琼斯公司在发行财经新闻和资讯上历史悠久且享有盛誉,该公司的新闻专线是美国最主要的财经新闻提供者,也是欧洲和亚洲相关新闻的第二大供应者,还能独家、权威发布道·琼斯指数。道·琼斯公司可以说是华尔街日报在线发展的坚强后盾。

在网络尚处于由免费向付费转型的试探性阶段,全面付费具有相当风险,除华尔街日报在线外,极少有相仿者。采用这种模式对于母媒体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拥有强大的受众基础,具有极高的品牌声誉,特别是拥有强大的经济信息采集与处理机构作支撑。所以,虽然不少媒体艳羡华尔街日报在线的成功,也只能隔岸相望。

不过,“全面付费型”网站也有缺陷,比如,一般只提供某种特定的付费方式;通常不提供预先订购的服务;搜索引擎往往比较粗糙等。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型网站的发展。华尔街日报在线不久前已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了调整:对全体网民免费开放少数几篇文章,并在2004年11月8日-12日这5天内撤销所有付费项目,全面开放网站,给网民一个全面了解该网站的机会,以期获得更高的订阅率,并以此为契机尝试提升广告在收入中的份量。由于典型网站运营策略的变化,这种模式在未来也可能有所变形。

“价值附加服务型”网站

通过整合使信息增值

行情网创办于1994年,是第一个提供股票报价和其他市场数据的网站,也是最早依靠订阅收费、售卖内容而盈利的网站。这家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并非独一无二,但其最大价值体现在通过整合使信息增值。它的主要工作在于根据行业及其分支分类和分发日常新闻信息,将这些信息组合成订户最期望的状态,并为订户提供数据应用程序,使这些信息易于使用。它的收费定价比较多样,根据服务要求不同,可以从3.95美元/月(针对最基本的单个用户的基本需求)至50万美元/年(针对大公司订户的多元要求)。

与行情网相类似的,还有新闻边缘网及道琼斯公司与路透集团共同开办的道琼斯路透商业资讯查询系统 (Factiva.com)。这些价值附加服务型网站因缺乏原创新闻信息,往往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作为信息处理的依据,包括新闻专线、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报纸、商贸杂志、时事通讯、投资公司报告等;同时,它还拥有大量的、内容覆盖面广泛的经济期刊和历史财经数据。它们提供简单但有效的工具,为用户查找现实和历史资料提供最大便利。另外,付费方式和手段比较灵活、方便。由多个传统媒体联合而成的网站,因其具有强大的信息供给系统,往往采用这种模式。该类网站要求编辑有较高的驾驭和处理信息能力,能为订户量身订做个性化服务。

值得借鉴的盈利策略

网络收费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方面国外财经类媒体网站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盈利策略:

第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在确定采用何种盈利手段之前,必须对网站所依托的母媒体及网站本身的优势、劣势作细致分析,找到网站所有可能的利润增长点,切不能跟风和盲目模仿。

第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尝试在有内容优势的方面开拓收费服务的新领域。

第三,服务优质化、个性化。

为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高品质的服务,这是实现收费的根本。

第四,精心选择恰当的收费项目,一定要是受众愿意付费的服务,否则将有可能因进入门槛提高而吓走一批忠实用户。

第五,在价格的制定和付费方式的选择上要人性化,要考虑所针对目标群体的实际收入情况、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财经媒体网站为何更具盈利空间?

首先,财经新闻和信息本身具有特殊价值。“商场如战场”,及时、准确、可靠和高品质的商业信息之于商业决策具有战略价值,因此,优质的财经新闻和信息如同商业情报,其本身就能卖个好价钱。

其次,财经新闻和信息具有专业性。一般网站通常提供适合于广大用户的大众化服务,相互间替代性强。而财经媒体网站所提供的有相当部分是专业化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必有用户愿意付费。

再次,财经媒体网站的用户具有特殊性。使用这类网站的多为商业机构或业内精英,如据2003年《华尔街日报》网络版订户研究报告显示,其当年的订户中有 26%为项目管理专家,更有54%为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所付费用只占其收入极小的部分,只要服务能带来价值,且收费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他们一般愿意付费。

最后,财经媒体网站通过收费,将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区分开来,所形成的受众群相对稳定,特征明显,是广告商最为看重的那类消费人群,相对于免费网站受众隐匿、芜杂的状态,收费网站虽相对“小众”,却更能吸引广告商有目的、有效果地投放广告。(中国记者/甘露) --木子网

对软件外包的再思考

-- 古原
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和失业人数的减少,美国媒体对软件外包的报导似乎减少了许多。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多少冲淡了一些就业市场的阴云。更令人宽慰的是,商业媒体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对软件外包持不同观点的文章。这对前一阵的黑云压城城欲催的悲观气氛起了积极的矫正作用。在此方面,BusinessWeek杂志的有关文章非常客观。笔者积极推荐感兴趣的读者阅读。2003年12月8日的封面文章The Rise of India和最近的BusinessWeek Online的一篇文章The Changing Face of Offshore Programming都是值得阅读。另外,笔者最近听到一点儿有关的佚事也挺有意思。
我的一个作软件的朋友最近回国一次。他在回国转飞机时遇到一个去上海出差的年轻的美国软件工程师,是作C++的。这个人工作的公司在芝加哥。公司在印度的Bangalore和上海都有办事处。因为工作的关系,他要经常到Bangalore和上海出差。他说他喜欢上海,不喜欢Bangalore。这个人在谈起Bangalore时说:“I hate that place." 说那儿的人公然就在大街上撒尿。当我的朋友问他上海同芝加哥比怎么样时?他说:"Oh, Chicago is nothing." 他说公司在上海的生意很好,要干得活儿挺多的。

我的朋友还谈到他以前在在一家Fortune500公司的外包经历。他们当时开发的软件在作出来之后被外包到印度进行维护。印度的维护人员还到美国专门培训了半年。但等到完全移交给印度后,印度的工程师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维护。公司的顾客异常愤怒,威胁要用别的公司的产品。公司没办法,只好又把产品拿回美国,由美国的工程师进行维护。

这条消息以及最近Dell将对公司客户进行支持的售后服务撤回美国的消息更加证实了我的观点,最近的外包干得太过火,就象几年前的Internet泡沫,现在是该降温了。但是,外包是否就会停下来,美国的软件工作会前景看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外包会继续进行,但外包的方式会变化。美国的软件工作还会因此受到影响。

前一阵的外包方式是一窝蜂性质的。每个公司都到印度建软件开发基地。对於大的软件公司来说,这样作有道理。他们毕竟有很多的软件需要开发,把那些 R&D性质的工作或软件产品近于末期的维护工作拿到印度作,从商业角度考虑,这很有道理。Microsoft在中国的亚洲研究院的工作就是长期性的R&D。这种工作不需要同客户打交道,相对独立,因而很容易拿到象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来作。但对另外一些公司来说,外包方式就未必适用。
[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rolia.net/forum ]
对大部分公司来说,对IT的最重要的需求是保证所有IT系统的正常运转。因为公司的正常运转完全依赖于IT系统的正常运转。比如说,一个象AT&T 这样的公司,它的IT系统根本不可能有停止运转的时间。既使AT&T知道自己的雇员相对成本高,它也未必能把这些工作移到印度去。他们既没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这样作。现在美国公司流行的外包方式是把自己的IT部门交给象IBM Global Services, CSC, EDS这样的外包公司。他们自己不同印度直接打交道。而这些外包公司则把相当一部分工作移到印度。对美国公司来说,IT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由这些外包公司保证。对中小公司来说,它们为了降低成本,也会尽量购买现成软件。买软件服务,而不是自己购买,安装和维护软件。象salesforce.com这样的商业模型会越来越普及。而提供这些软件与服务的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也会尽量把工作转移到低成本的国家。


美国软件工程师的再次选择
不管外包的方式如何变化,它对美国软件就业市场的影响肯定的。那就是就业机会的减少。在这方面,美国的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如同制造业一样,工作机会会逐渐地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只是时间长短问题。那么,在美国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应该如何适应形势,生存并发展呢?

软件开发工作机会减少并不等于没有。互联网高峰的时期所产生的大量的软件就业机会是不正常的。前两年的外包热潮又是另外一个极端。在正常的情况下,软件开发的就业机会同别的行业一样,也是有正常的需求。所以在美国,作软件开发还是一个正常的职业。只是工作报酬肯定不会象以前那么高。作软件一个最不利的因素是这个职业本身决定的。谁都知道作软件是吃青春饭的。岁数一大肯定就没竞争优势。所以真要在这个行业干下去,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就是英语的niche。这个niche可能是行业知识,也可能是专用软件等等。总的来说,需要有一般不容易取代的知识。

对许多失业的美国软件工程师来说,到中学教书是一条出路。尽管工资不高,但工作稳定。如果喜欢教书的话,这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选择也不是从现在才开始。当年美国登月计划完成, NASA大举裁员,许多被解雇的航天工程师就选择了这条道路。但对中国人来说,由於语言的关系,这个出路并不合适。

许多中国工程师选择了金融服务和房地产经济方面的工作。在金融服务方面,提供个人和家庭金融计划服务,作refinance的broker等等。在房地产方面,大多数作 broker。有的甚至开始了房地产的买卖。在这些选择中,房地产方面的潜力似乎较大。但这也受所在城市的限制。象达拉斯这样的城市,四面八方有无穷多的地方可以盖房,在这里作房地产的生意就比较困难。但不管作什么,切忌只作中国人的生意。这个market segment很小。作不出什么名堂来。


对软件外包到中国的思考
中国软件公司也看好软件外包前景,都在积极争取这方面的机会。2003年中旬,中国科技部派了一个大规模的软件代表团到达拉斯探讨软件外包的前景。2004 年新年伊始,一个省的软件园已经同达拉斯的有关部门进行联系,准备派代表团到达拉斯了解外包机会。在美国方面,由於印度的成本开始上升,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再加上印巴方面的政治上的不稳定,它们也开始探索在中国进行软件外包的可能性。但在中国作软件外包的前景在近期内还十分有限。

语言障碍无疑是最大的问题。国内的一流软件公司里从美国上学,甚至就业回去的人非常有限。更别提其它的软件公司了。交流都成问题的话,更别提一起工作写软件了。由於大部分软件公司的经济实力不够,他们不可能从国外聘人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剩下的渠道就是同美国华人开的软件公司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种商业模式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在美国的中国软件公司绝大多数都是靠低价取胜。本来价钱就低的项目再转给中国公司作,那么利润就非常低。但是,这是一条起步的非常可行的道路。

第二个不利因素是中国软件公司的现状。美国公司在挑选合作夥伴方面非常看重两点,公司的有关历史和公司的财政稳定性。中国软件公司一般地来说都是历史较短,更别提有关的外包经验。在财政方面,距美国公司的要求标准也相距甚远。所以公司与公司之间直接建立联系的可能性不大。在这方面,只有国内大的软件公司才有可能。但这并不是说一般国内软件公司就不可能在美国找到项目。在这方面一条可行的渠道是通过与在美的华人公司的合作。合作方式是partnership,而不是subcontractor的性质。笔者所见的成功的例子都是这种方式。对在美国的华人公司来说,他们也迫切希望这方面的合作成功。谁不想利用中国软件工程师的低成本的呢?

第三个不利于中国软件公司在美国拿项目的原因是中国软件市场的需求。印度同中国的软件产值在世界软件总产值的的比例相同。但重要的区别是,印度软件的产出的百发之九十以上是出口,而中国的软件的产出的百发之九十以上是供应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需求使得国内软件公司寻求外包的动力不象印度的那样强。但这个因素的另外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公司可以管理好两方面的需求,在两个方面都进行发展。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利因素,但最有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软件公司开始把外包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这同以前相比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另一方面,在美国的从事软件工作的华人个人和公司都希望同中国软件公司合作。这都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剩下的就是拿项目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总体的投资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们的思维方式,都跟以前大不一样。我的朋友的父母家在苏州。他从小在苏州长大。在多年没回去后,他这次回去深感苏州的巨大的变化。苏州运河两岸都建造的是中式的花园,绿化得非常好。工业园修建得非常漂亮。苏州市市政府官员的也从以前的管理方式转变成服务方式。据说市政府规定,外资企业在苏州投资须办的手续,所有有关部门必须在五天之内完成。这样的政府办事效率在全世界恐怕也不多。投资环境的改善会吸引更多的美国软件公司到中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北京泛美国际航空学校

北京泛美国际航空学校2005年飞行学员招生
给你一双翅膀,圆你飞翔之梦——

北京泛美国际航空学校2005年飞行学员招生简章


成为一名优秀飞行员,翱翔蓝天,驰骋飞翔,曾是众多年轻人的梦想。
北京泛美国际航空学校(Beijing PanAm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cademy,以下简称“泛美航校”)助你圆飞翔之梦,使您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飞行员,完满地协助您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受国内各主要航空公司(国航、东航、海航等)委托,自即日起,泛美航校面向全国招收2005年飞行学员。

一、招生单位介绍
泛美航校是经中国民航总局批准设立的、具有民用航空器商用飞行驾驶培训资格的专业航空培训企业(机构),主要面向国内及亚洲地区的航空公司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民航商用飞行驾驶员,同时兼顾飞行人员养成训练、特殊科目培训、复训和其它相关航空培训业务。
泛美航校与美国泛美国际飞行学校(Pan Am International Flight Academy,PAIFA)组成战略联盟,全面使用美国泛美国际飞行学校优良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美国泛美国际飞行学校对泛美航校提供管理骨干、教学骨干、质量评估监控和教学大纲、教材等支持。借此,泛美航校高效、高质量的引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飞行教学体系和方法,改进我国现在飞行教学模式,可在更高起点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飞行人员的需求。
泛美航校选取石家庄正定机场设立飞行训练基地。石家庄基地总用地49831.6平方米(78.82亩),建设了停机坪、机库、飞行中心、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及体育设施。该基地将承担航校的所有基础训练业务,包括:养成训练类的飞机私用驾驶员执照训练、飞机商用驾驶员执照训练、飞机仪表等级训练和多发等级训练。计划每年在石庄培训300名商用飞行驾驶员。
泛美航校引进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教练机群——DA40 star/TDI和DA42 twin star( 奥地利钻石飞机公司生产)用于各类飞行培训业务。
泛美航校组成了一支由国内外飞行培训、民航管理资深人士组成的高管团队。主要管理人员如下:
Charles W Glass 美国泛美国际飞行学校副校长, COO。现任航校校长、总飞行师,主管飞行训练,负责日常运营管理。
钱吴明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首席飞行员,原中国民用航空管理局飞行标准司处长,波音747,747-400机长。现任航校副校长。
泛美航校自国外直接聘用拥有丰富飞行和教学经验的教官,从事面向中国飞行学员的飞行培训工作。

二、专业介绍
航线运输驾驶员培训是您成为航空公司职业飞行员的基础培训科目。通过航线运输驾驶员培训和考试后,您将获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的《商用驾驶员》执照,这是进入航空公司成为职业飞行员,从事航线运输商业飞行的基础性执照。而后航空公司将为您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机型改装培训。完成机型改装培训,您就拥有担任民航客机执勤机组成员、晋升副驾驶或机长的资格了。
该课程是泛美航校创立的面向航空公司培养职业飞行员的全系列课程,结合航空公司对飞行人员的素质要求,吸取国内外大多数院校毕业飞行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直接胜任现代飞机驾驶操作工作的教训而设置。
该课程与同行相比,总飞行经历时间更长,有利于更扎实地培训学员的飞行操作能力和理论素养。同时得益于泛美航校飞机运行效率高,总培训周期相反有所缩短,有利于降低学费支出,加快培训周期。

三、招生对象
中国境内一切有志于民航事业、从事飞行职业的年青学子。

四、报考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无不良违法犯罪记录;
2、年龄26周岁以下;
3、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含)以上学历,原所学专业不限,理工科优先;
4、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优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者优先;
5、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6、政审合格,直系亲属(三代内)无被关、管、杀或参加邪教组织者。

五、身体要求
没有以下任意一种情况者,将满足本次招生对报名者的身体要求:
1、男生身高不足170厘米或超过187厘米;女生身高不足166厘米或超过172厘米;
2、体重不足50公斤;
3、骨与关节疾病或畸形;
4、明显的“O”型或“X”型腿;
5、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如头癣、湿疹、牛皮癣、慢性荨麻疹等;
6、慢性肠胃道疾病;
7、肝炎或肝脾肿大,HbsAg阳性;
8、肾炎或血尿,蛋白尿;
9、精神病家族史,癫痫病史;
10、颜面五官明显不对称;
11、晕车、晕船;
12、口吃;
13、耳朵流过脓,听力差,经常耳鸣;
14、视力低于0.7(C字表);
15、肺结核;
16、较重的砂眼或倒睫。

六、报名及录取程序
1、报名
报名者持本人身份证复印件,英语四、六级证书复印件,近期免冠一寸彩照,填写《报名申请表》报名。
报名者也可随时通过电话向泛美航校报名。
2、初次面试
与报名者填写《报名申请表》同时进行,泛美航校将对报名者志向、爱好、基本身体条件、综合素质等进行考察,确定参加体检名单,并发出体检通知。
3、体检
报名者参加泛美航校统一组织的体检,满足民航I类身体条件要求者进入下一程序。
4、签订培训协议,正式入库培养
上述四个程序都顺利通过的报名者,将被正式录用,泛美航校将向其发出《录取通知书》。

七、培训课程
1、课程名称:泛美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标准课程。
2、课程内容:
l--通用英语口语及听力强化培训;
l--航空专业英语培训;
l--泛美飞机私用驾驶员执照课程;
l--泛美飞机仪表等级课程;
l--泛美飞机商用驾驶员执照多发等级课程;
l--泛美高级飞行培训课程。
3、课程完成目标:
飞行学员在完成泛美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标准课程、毕业并经考核合格后,将取得民航总局颁发的《私用驾驶员执照》、《商用驾驶员执照》、民航陆空通话及专业英语双证、仪表等级理论考试证明及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合格证(以上简称“六证”),并在民航总局认可的高性能双发飞机上拥有不少于20个小时的飞行经历(其中可以包括不超过10小时的飞行模拟机时间),达到仪表航路转场单飞水平,其总飞行小时(包括飞机、训练器、飞行考试)不低于250小时。
4、培训周期:14个日历月左右。

八、培训方式
1、航空公司委托培训方式:
泛美航校将结合培训学员志愿,通过与航空公司的飞行培训委托合同,为培训学员申请委托培训名额,学员毕业后经考察合格,定向进入委托培训航空公司工作。
2、个人自费培训方式:
培训学员可申请自费培训方式,毕业后自由决定走向。泛美航校通过与各大商业银行的合作协议,可为培训学员与银行签订助学贷款协议提供便利。

九、培训费用
1、培训费用:泛美航线运输驾驶员标准课程培训费用为人民币480,000元。涵盖学费、教材费、制服费、保险费、食宿费、执照办理费等所有费用。飞行学员入学后将不再被要求、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2、培训费用支付方式:
根据培训方式的不同,有以下以种选择:
1)航空公司委托培训方式:由航空公司全额负担培训费用。因为采用航空公司委托培养形式,委托培训航空公司将全额负担学员培训费用,委托培训航空公司将对其进入后雇佣效力的时间进行一定的要求和限制。
2)个人自费培训方式:培训期间学员可与泛美航校协议银行签订助学贷款协议,进入航空公司后逐期偿还。

十、毕业走向
1、选择培训方式一的学员定向进入委托培训航空公司工作。
2、选择培训方式二的学员可自由选择就业单位,泛美航校欢迎此类学员在航校继续培训后担任飞行教员。

十一、具体招生事宜
1、招生时间: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
2、招生地点:泛美航校招生小组将赴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招开现场招生会,现场招生。
报考者也可直接拨打招生热线或亲自来泛美航校北京本部咨询报考事宜。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首都机场辅路200号国际航空俱乐部B1、B2别墅。
3、招生计划:泛美航校2005年共招收飞行学员180人,分3班、每班60人,分别于2005年3月1日、7月1日、11月1日正式报到入学。
4、招生热线:电话:010-64592146,传真:010-64595351,联系人:吴文顶,黄立国,王毅钧,电子邮箱: wd_wu@panamaviation.com,lg_huang@panamaviation.com, yj_wang@panamaviation.com。

Monday, June 27, 2005

超酷!来自微软的Wallop全体验

前一段流行Gmail,於是大家都一窝蜂的寻找Gmail邀请,现在又流行玩什么呢?当然是Wallop了!Wallop是一款集Blog、SNS(社会软件)、P2P共享为一身的产品,它来自于微软公司。目前要使用Wallop只能采用邀请的方式,因为它还处於Alpha测试阶段。笔者有幸在朋友的帮助下,获得一个账户,就让我们一起先来体验一下这个神奇的东西吧!

一、接收邀请并登录Wallop

目前Wallop跟Gmail一样实行邀请制,收到Wallop会员的邀请邮件中包含了你的用户名(login name,也就是你的E-mail地址)、登录密码(Wallop password)。

我们打开http://www.mywallop.com,在E-mail和Password中分别填写刚才获得的用户名和密码,单击"LOG IN"按钮登录。

登录后大家一定会眼前一亮!所有页面均由Flash设计,漂亮得一塌糊涂,但页面栽入速度比较令人满意。登录后的页面左边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好友圈子的拓扑结构,最左边分别是"My Pictures"(我的图片)、"My Favorites"(我的收藏)、"My Music"(我的音乐)、"My Preferences"(我的设置),页面顶部则是相关功能操作区域,比如"Invite Friends"(邀请朋友)、"Log Out"(退出登录)、"My Activity"(我的活动)。

二、准备开始使用Wallop

不过目前这些功能按钮大家还不能使用,按照Wallop的制度,如果你要享受Wallop,必须首先分享出你的好东西(可以是图片、音乐等),或者添加一些你自己或者收藏的Blog链接。

我们首先点击"click here to upload some pictures or music"按钮,这时候会弹出一个"选择文件"窗口,我们在其中定位到要上传的图片或者音乐(这里我以上传一张图片为例),选中后点击"Upload"就ok了。

上传成功,要继续上传按照上面的方法再来一遍就行了。

我们再来添加一个Blog。点击"click here to add your RSS feed from your blog",再弹出的窗口中填写Blog的RSS地址,单击"Save"。接下来稍微等一下,Wallop正在读入RSS。

下面还需要进行几个必要的准备,单击"go to the next page"链接,这里Wallop会指导你如何进行菜单(Hover Menus)操作,你可以演练一下,也可以不管,直接一路"go to the next page"。

最后Wallop会提示"Thanks!You're all set...",直接点"Done!"。


三、Wallop使用界面概述

这时候我们已经进入来自微软的Wallop的神奇世界了,你也可以看到刚才不能点击的链接现在都能使用。

主页的正中间是你刚才添加的Blog,页面的右边分别是导航链接和好友的拓扑图,上面分别是一些功能性的菜单,右上角还有一个"Music Player"(音乐播放器),右边是个人资料区(Profile),下面则是Tab式的窗口切换,目前你能看到"Getting Started..."和"XXX's blog"。

下面先来看一个完整的图吧。


基本上点击网页的任何区域,我们都能看到弹出菜单,分别针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操作,这些菜单也就是所谓的"Hover Menus"了。




四、编辑自己的个人资料

先来设置一下自己的显示图片(Profile picture),单击"Set your profile picture"。

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一是使用已经上传到Wallop上的图片,只需将其拖动到弹出的窗口中(Drag your image to set)就行了;一是从本地上传图片,点击"or,click here to upload an image"。

再来设置一下"关于"(About),你可以加一些自己的话,随便什么都行,也可以介绍你自己的话,点击页面右边的"about",再点"Edit"按钮。

接下来点击左侧的"My prefenrences"进行一些基本信息设置,比如添加E-mail地址、昵称、密码,以及是否将自己的RSS读入到Wallop中等等。

五、上传共享音乐、图片、站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开始与自己的好友分享东西了,左边的"My pictures"、"My favourites"、"My Music"这三个地方就是做这些事情的,任意点其中一个,再点"Upload a File"就可以上传文件。

上传的东西你的好友都能看到,也可以对其进行收藏、编辑、评论等操作。如果对於上传的图片,你还可以用幻灯片(Slideshow)的形式来查看它,方法是在"Menu"中选择"Open in Slideshow"。你也可以将它发送给你的好友,选择"Menu"中的"Communicate→Send to Wallop user"。

如果要删除,则在"Menu"中选择"delete"就行了。

六、享受Wallop带来的乐趣

好了,这下该是享受一下Wallop的时候了。

1.先来把音乐放起来吧。在页面右上角有个简易的音乐播放器,点击"Find Music",这时候你会看到好友上传的Music,双击其中一首就可以将其添加到播放列表了。接下来的操作跟Winamp差不多,应该不用多做介绍了。

2.再来看看自己的朋友都玩了些什么。在页面的左边好友拓扑图中随意点击一个人就可以看到对方的主页,也可以访问他的资源,当然也可以做一些评论什么的。点击"Send XXX a message"可以给他发送一条短消息。

3.查看某个Wallop用户与自己的关系网。进入到这个wallop用户的主页后点击"Point to me"就可以看到你与他之间经过了哪些人的传递推荐,是不是有点象宗族谱呢?

4.添加到收藏夹。如果我们看到某个wallop用户有什么好东西,比如图片、音乐、Blog等等,都可以将其拖曳到"My Favorites"中,以后随时可以方便查看。

七、邀请以及管理自己的好友

我一直注意我一直提到的好友拓扑图,其实我们是可以自己编辑它的。点击"Manage my network",好友被分成了"Visible Network"和"expanded network"两种,我们可以用鼠标拖曳来分类。对於"visible network"一般都是我们比较亲密的朋友,我们可以很快找到它们,对於"expanded network"则是一般好友。

如果你不想某人出现在你的好友里面,如何删除呢?不用急,Wallop为我们提供了block功能,鼠标停靠在该好友上,选择"Menu→behavior tools→block this person"就行了。

要添加好友则将鼠标停靠在其用户名上,选择"Menu→Adjust my network→add to fixed position"就行了。

要邀请还不是Wallop的朋友加入,则需要点击页面上方的"Invite Friends",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Invite more people"。

这时候页面会提示你的需要已经被纪录,不过现在你还没法邀请好友,慢慢等待拥有邀请权吧,这个跟Gmail差不多。

总结:体验了Wallop带来的新奇功能,是不是感觉非常的想加入了?其实不说它的功能如此强大,就是看著如此精美的页面,也会是一种享受!就本质来说 Wallop与UUFriend等社会性软件差不多,不过显然来自微软公司的作品就是不同凡响。以后Wallop也许还可能会与MSN Messenger、Three Degrees等软件进行整合,它是微软用来对抗Google的Blogger.com和orkut的,不过显然功能上比Blogger.com强大得多。

本文作者:IT168 NinJai 。
如果你想得到邀请信,请将你的Email留在: liruil@gmail.com. Goog luck.

华人软件英雄:BEA总裁庄思浩

在全球经济衰退和资本市场冷却的双重打击下,如日中天的IT业终于陷入寒冬。整个产业万马齐暗,诸多英雄黯然褪色。IT业仿佛进入了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格外压抑。《纽约时报》甚至以这样一个故事,来调侃硅谷失业的网络英雄:“他实在穷极无聊,竟然开始检查起自己的电话是不是坏了。电话当然没坏,只是距离上一次的铃声太久而已!”
 
  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新的亮点不断闪现,继续证明著IT业非凡的活力和特有的神奇。这里面,有一家软件公司开始脱颖而出,盖过了诸多软件巨头,令世人关注。“在谈到互联网经济萎缩时,人们常常提到的例外是:BEA系统有限公司。”“BEA公司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软件行业的增长率,并且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快实现收入达到10亿美元的软件公司”“他们年轻、富有、懂技术,他们是美国的新一代心脏。”媒体如此评价道。

  而掌舵这家公司的正是一位年仅40的华人:庄思浩。庄思浩将BEA的解决方案比喻为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就如微软的Windows一样,在整个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系统中,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

  也许是著眼于企业应用的产品特性,决定了BEA不可能获得通用软件厂商那样神奇的光环;也许是技术背景的出身,决定了庄思浩没有通常IT英雄炫耀的个人传奇和魅力。庄思浩和他的BEA还没有全面登陆主流媒体,为普通大众所熟悉。但是,作为软件业崛起的新兴力量,作为华人IT英雄新的代表人物,这一切,仅仅是时间问题!

  华人英雄新的代表人物

  尽管在中国,IT业仍处在发展的初期,但是华人在IT历史上的表现却十分耀眼。可以说,在全球IT业,华人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在美国,许多软件公司中华人比例甚至超过1/3以上,远远超过另一个软件之国──印度。当然,历史总是只记住少数最耀眼的明星,世人的注意力也只投给少数最成功的人物。这方面,华人也丝毫不逊色。

  迄今,在IT行业中所达到的最高辉煌,仍非王安莫属。当然,他的辉煌与悲剧色彩是成正比的。在他之后,开始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开始汇成一个群体:主要有软件巨头CA公司创始人王嘉廉,再有PC英雄施振荣以及半导体英雄张忠谋,都是影响全球IT业的响亮人物。而随著互联网崛起,IT业涌现的新英雄群体,更是华人辈出。最著名的当属Yahoo的杨致远。其次就是本文的主角──庄思浩,他的成就和地位开始超越了另外几位风云人物:宏道(Broadvison)的陈丕宕、趋势(Trend)的张明正、Nvidia的黄健森等,成为新崛起的华人软件领袖。尤其是在许多英雄都在忙于招架萧条的形势时,BEA的稳健格外醒目。

  在IT业,要对得起“英雄”这顶桂冠,必然要具备两大要素:创办并领导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公司,这个公司在某一领域开天辟地或者独领风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而在公司成功的同时,当然也需要同时为自己创造惊人的财富和名声,毕竟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如今的庄思浩,开三部法拉利跑车,在硅谷千万豪宅集中地自建住宅。虽然势头正猛,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完成了这两项“不可能的任务”。当然,他们前进的步伐没有放慢,目标也更加高远,眼前他们的野心就是:夺取未来企业应用平台的控制权

  “新的时代中,信息技术并不是与业务有关,它就是业务。”著名高科技行销专家的杰夫瑞摩尔说。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计算机、数据库和应用投入使用。然而,许多系统却彼此独立、不能相联、也不能共享各自的资源。这样,在应用中,IT基础结构的分裂与隔绝逐渐成为业务发展的障碍。根据META集团的研究,由于软件基础结构的问题,有五分之三的业务机会被浪费了。企业严重受累于笨拙的基础结构,他们被迫牺牲掉一些重要的业务计划,因为这些计划的实施需要漫长的时间,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对于开始实施的项目,他们要忍受没有尽头的延期、无限度的超支和平淡的结果。

  需要一种软件将其所有应用联在同一个平台上,以使企业能够共享资源,这样的软件就叫中间件(Midware)。庄思浩的BEA已经成为中间件市场的全球领导者,而且只用了短短的6年时间,就使公司跨越10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第6大独立软件公司,创造了软件业的最新纪录。其成长速度超过了那些大名鼎鼎的产业巨头,包括微软、Orade、SAP、Siebel等。如今,随著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入,原来担任自己配角的中间件开始逐步走向舞台中央,成为主角。这种趋势是风险也是机遇。机遇当然是BEA处于近水楼台的位置,风险就是市场成为众矢之的,几乎所有的软件巨头都将目光聚焦过来,恶战难免。“BEA面临著许多挑战,但是凭借其已有的发展势头、强大的财务资源和成熟的管理,BEA很可能会成为电子商务基础结构市场中最杰出的厂商。”

  是BEA的努力成就了“中间件”,使其逐渐从一个小小的边缘市场成为主流。在业界和客户的眼中,中间件就是BEA,BEA就是中间件。“由于其积极进取的战略,BEA与仅有的几个竞争对手一起分享了巨大的市场,据预测,该市场将从1999年的39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38亿美元。”分析家如此评价。但是,即便如此,庄思浩也不愿意永远只是“小池塘中的一条大鱼”。他的目标当然是成为“大池塘中的大鱼”,能够与软件鲨鱼们共泳。

  于是,庄思浩领导BEA毅然超越“中间件”固有的框架,在全球率先提出“基础件”(应用基础架件软件)的新理念。开始与IT业最令人畏惧的对手:微软、IBM、Oracle等直接交锋。虽然大家出身不同、口号不同、理念也不同,但是大家的目的却是一致:夺取未来企业应用平台的控制权!

  IBM因为占据大型机平台的主导权,而将霸气延续至今。微软和英特尔控制了PC的软硬平台,成为当今产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如果,谁能够夺取未来互联网应用的控制权,前景自然美不胜收!显然,如果庄思浩能够率领导他的部下再度完成又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那么不但BEA将笑傲软件业,庄思浩也将可以坦然地跻身于比尔盖茨、拉里艾里森等巨头的行列。

  在软件业里赶了个晚集

  IT业因为变化迅疾而风高浪急,江湖险恶。虽然不乏一批批的先烈先驱,但早起的鸟儿总能吃到最好的虫子。当一个产业如日中天时,往往说明这个产业已经尘埃落定,看热闹的人也只能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软件产业就是如此。如今,当人们纷纷为软件编织神话时,这个产业的各个领域基本上都已经被人占山为王,只留下挤缝的份。1995年就是这样的形势。那一年,庄思浩与两位同事比尔卡尔曼、爱德斯考特一起离开Sun公司,联手创立BEA公司。

  软件业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纵览天下,主要是三分天下:一是软件服务,主要是EDS、埃森哲、IBM、普华永道等耕耘几十年的老牌巨头把住大山头,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里已经难以逞能。二是PC软件,比尔盖茨、约翰沃诺克(Adobe创始人)、布莱克林(电子表格发明人)、卡普尔(Lotus创始人)等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就杀将出来,领一代风骚。现在除少数人依然挺立之外,大多都已经成为落幕英雄。虽然还有托沃兹(Linux创始人)等天才时不时冒出,但是在巨人的背影下,同时随著PC软件越来越走向成熟,共享软件步入主流模式,想单枪匹马、成就个人的机会已经不多。第三大块就是企业应用软件,CA、Orade、SAP等也都起步于80年代之前,先发优势令后来者望而生畏。但是,互联网来了,在互联网刺激和推动下,这一领域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一批基于电子商务和协同商务应用的新兴软件公司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在90年代中期冒出,Siebel、Broadvison、Ariba等开始闪光,而BEA也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1995年,BEA虽然没有赶上早集,却因定位准确而奠定了未来的成功。当年,凭著商业计划书,就融到了5000万美元(当然也极大地稀释了创造人的股份),开始了购并整合的快速发展之路,1997年就在Nasdaq上市,迅速成为华尔街的明星,公司股票市场价值一度突破300亿美元。

  虽然现在互联网寒冬到来,IT业一片萧条。而中间件市场也杀机四起。但是,BEA作为软件业一名重量级选手的地位已经确立!截止到2002年1月31日的财年,收入达到9.759亿美元,兵强马壮。同时还有12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弹药充足。

  奇迹是这样诞生的

  庄思浩祖籍上海,出生于香港。9岁赴美。当他进入东部的新泽西中学读书,居然有同学睁大眼睛兴奋地叫道:他是真的中国人呀!原来当他的孩子只在卡通和电影中看到过中国人。现在,庄思浩又给全球软件业带来新的惊奇。

  原本庄思浩钟情医学,想成为一名医生。但是,有一天,他对著镜子端详了半天,“我对著镜子想,如果我是病人,看到长这个模样的医生要帮我开刀,我也不要,”庄思浩如此自嘲道。当然,真正促使他改变的还是计算机的魅力。19岁,他就从旧金山的大学毕业,获计算机学士学位。然后进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专攻分布式数据管理。他的毕业论文成为关系型数据库的一本经典著作。

  有了这块“敲门砖”,庄思浩进入刚刚崛起的SUN公司,一干就是9年。除了技术领域的成就外,还担任各种高级经理职位,在软件开发、运营管理、跨国运作等各方面战士才能,在工程师中属于少见的全能型人物,因此一路高升至SUN集成系统服务部的首席科学家。IBM PC平台的TCP/IP网络,就是由他开始出原型产品。

  走向创业之路需要各种偶然因素。刚毕业时,庄思浩还十分犹豫:“当初想的是走教授之路,那是80年代大多数华人学子的首选。”但是“教授梦”和“医生梦”一样,都永远成了梦。他的朋友极力劝他加入SUN,那时SUN也是个初创公司。不过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十分英明,庄思浩在企业摸爬滚打了9年,收获颇丰。而SUN也发展成2万多人的公司。成为IT业的巨头之一。这时候,创业的萌芽开始萌动。

  1994年,曾经在SUN共事的好友比尔卡尔曼(Bill Coleman)来找他,鼓动他一起创业公司。两个人就在他父母的公寓里构思、讨论与设计。最初的目标是为企业开发和部署可靠的、可伸缩的业务应用提供完善的基础结构,最后选择了中间件作为主攻方向。最主要的原因正如科尔曼所说:“交易式的中间件是企业应用的一个基础,它可以让我们做最多的生意,可以让我们与客户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工作关系。如果只是卖工具,卖完了我们与客户的关系也就完了,那么我们与客户就不能保持长期的关系。”不久,爱德斯考特(ED Scott)也加盟,这家伙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销售,是公司迅速获得收入的重要级武器。三位创始人取长补短,组合在一起,管理、技术和销售一应俱全,形成一个很有力的整合体。

  公司刚刚起步,没有风险资金,三位创始人自掏腰包,并将公寓为据点。即使这样,也只够支撑18个月,庄思浩给自己立下军令状:“奋斗18个月,做不成,就去思科(Cisco)打工。”1995年1月公司成立,公司名字BEA就是三个人名字的字母组成。这是一个梦幻组合。幸运女神也逐渐到来。这一年,网景公司上市,点燃了互联网的烈火,历史上最壮观的技术创新和最美好创业浪潮开始了。

  5月份,就融资5000万美元。在强大的资金催动下,收入开始火箭般跃升:第一年900万美元,第二年6000万美元,第三年2亿美元,2000年达到7亿多美元。1999年,BEA股票入选德意志银行e-Process股票指数,随后入选高盛电子商务指数、《标准》100股票指数、Nasdaq-100指数、eCompany Now! 40指数,再到入选《财富》e-50指数,BEA在业内的重要性的确是与日俱增。软件业的又一个奇迹就这样诞生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BEA以市场领先的BEA Tuxedo,实现了分布式运算;90年代末,又以BEA WebLogic Server,实现了基于组件的应用。在互联网应用的推动下,新一代的业务基础结构于90年代后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开始改变人们对业务机遇的把握。其中,BEA WebLogic电子商务平台逐渐脱颖而出,它将前端和后台系统联系在一起,并管理著大型企业中的成千上万的应用。籍此,BEA的产品步成为企业范式转变的催化剂。

  与IT鲨鱼共泳

  一部IT业历史,就是一部竞争史,这是任何英雄的必经之路。因此有人说:要了解一个人,要看它的敌人。众所周知,IT竞技场上凶狠的角色很多,但最可怕的对手有两个:一个是微软,一个是IBM。与任何一个较量起来,都是凶多吉少的危险游戏,更何况要同时与两个对手一起较量。但是,庄思浩率领的BEA已经别无选择。

  当1995年创业之中,中间件还是一个不成形的市场,也是一个没有刀光剑影的市场。但是随著应用的不断深入,中间件的市场急剧增长,重要性也日渐突现。原本中间件只是应用的一个配件,用来将各种独立、彼此不相联、不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联接在同一个平台上,以使各系统协同工作,企业能够共享资源。而如今,不断延深的中间件开始成为各种应用的基础架构,人称“互联网的操作系统”,今后可能成为整个企业Web服务与应用的核心平台。

  此长彼消,原本占据重要位置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都开始受到消弱,甚至有被排挤和边缘化的危险。这样一来,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选手们,不得不捉对□杀。随著企业应用重心发展结构性的重组,一场深刻的软件业变重开始了。而中间件成了冲突的要冲。

  显然这不仅仅是争夺市场、保护业务的战斗,同时更是应用平台控制权的战争,是未来的命运之争,谁也不会轻易言败。IBM的砝码就是其大型的多种应用软件,Oracle靠的是数据库的根基,而微软是它野心不断扩展的操作系统,SAP则是目前最强大的ERP应用软件。这些巨头特长各不相同,却都有同样的武器:捆绑!作为中件间的领导者,初出茅庐的BEA一下子成了众多巨头的目标,也成了比尔盖茨艾里森在公开场合挑战的重要目标。

  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荣幸。现在,BEA与IBM已经短兵相接,而微软则是战略上的强敌。与IBM、微软、Oracle相比,BEA不是一个大公司,但作为新锐,BEA占据著最有利的位置。没有传统,就没有包袱,与传统的软硬件平台厂商没有利益冲突,在IT界,产业很欢迎这样一个比较超脱的中立者,客户也都喜欢一个旧秩序的破坏者和新秩序的创建者,这是IT的魅力之源。命运之神也是如此。

  “重要的是对所做的工作狂热”!

  除了对抗强敌,庄思浩还得与低迷的大形势作斗争。在各大公司业绩纷纷下滑的情况,BEA表现出众,2001年收入比上一年增长近20%。虽然,企业应用市场依然不见回暖,但BEA在2002年依然能够保持上一年的水平。虽然这一业绩足以坦然端给投资者,但是对于创办以来一路高速增长的BEA来说,停止增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时,庄思浩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出击,提出了公司全面转型的战略,正式提出了代表全球软件业发展趋势的新概念:基础件!

  如今,Web服务成为IT业的又一次新浪潮,而基础件可以比喻为Web服务的操作系统,“我们构想的下一代电子商务平台,是能够实现数据交易、应用和价值链的自由流动,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能够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互联的世界中稳定的运营。我们将这称为流动的数据,或者流动的交易。”作为全球软件业的最新趋势,BEA能否创造更高的辉煌,最终投票的当然还是客户,客户的全新需求才是BEA发展的动力之源。“面向未来的企业能够快速地把产品和服务投放到市场中,他们能够实时地对变化做出反应,跨越障碍,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他们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为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他们能够以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他们能够实现无限的发展。”庄思浩如此阐释基础件的内涵。

  现在,BEA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而是构建了一个新的产业生态:包括幸福500强在内的全球客户达到13000多家,在BEA产品之上的开发人员已有20多万,未来2年将达到100家。以BEA为开发将合作伙伴2100多家。这对于一家成立仅7年的公司来说实属不易。

  现年40岁的庄思浩,架一副眼镜,儒雅中透著浓浓的书卷气质,与“中间件”沉稳而富有技术内涵的特性十分相切。当然技术背景,也使庄思浩少却了许多舞台上张扬的机会,使得在大众眼中,庄思浩的个人形象和名气依然笼罩著一层面纱。但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BEA的未来之路,必然会将庄思浩一步步推到世人的眼光和媒体的聚光灯下。“实际上,BEA的事业只是刚刚开始,我们的目标远远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要实现更大、更宏伟的目标。”这是庄思浩的最新宣言。

  当然,对于庄思浩,人们最关心、最想问的当然还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重要的是对所做的工作狂热”!创业路十分艰难,建设公司文化、管理人事、争取客户都是头痛连连,而且总会出现各种考验。“愿意撑过难关,不随意放弃,不随意将公司出售。”这是他自认为成功之道。

  这个道理远远比庄思浩开发的软件产品和他倡导的理念要简单,而这种简单,将使他更接近自己的理想,也更接近我们的视野。 (eNet: 方兴东)

硅谷华人:从一介书生到亿万富翁

评选揭晓的1999年度硅谷“十大风云人物”中,华人就占了4位,他们是陈宏、陈丕宏、李广益、段晓雷。这4位华人创业英雄曾经是留学美国的莘莘学子,如今成为新华人富翁的代表。

陈宏:新千年最闪亮新星

90年代初,当时的雅虎尚不为人所知,陈宏就在硅谷创办了一家网络服务公司————Aimnet,从而成为互联网产业的最早开拓者之一。1994年,他又创办了环球国际漫游联网公司(GRIC)。该公司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陈宏也因此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内地而在美国成功上市的电子商务商家。迄今,他的公司市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年初,陈宏被美国《电脑世界杂志》评为“新千年最闪亮新星”。

陈宏出生在西安,初中毕业后自学半年,就考入西北交通大学计算机系。1985年,19岁的陈宏赴美攻读博士,毕业后在一家跨国大公司供职。陈宏的创业缘自一次偶然的经历。一次,他到亚洲某国出差,在酒店内上网,蜗牛般的上网速度与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费使他深受触动,并从中发现了一个偌大的商机。他提出的“虚拟网络”就是整合全球的网络电话网,将其变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为客户提供各种互联通道,而且速度特快。

陈宏早先创办的Aimnet公司成立仅3年,就成为加州第三大的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发展了6000多个注册会员、300多家公司会员。随着全美一家家网络服务提供商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陈宏毅然决定把公司卖掉,转而开辟新领域————国际漫游联网公司。仅用一年时间,他的公司就在国际同行业中崭露头角,两年后在国际上处于领导地位。






李广益:要做就做最好的

1999年6月17日,世界著名的思科公司以4.7亿美元并购了传媒译码公司。此次并购,创下了迄今为止并购未上市公司的最高价纪录,使传媒译码公司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广益身价一下子翻了16倍,成为新华人富翁的佼佼者。

李广益的第一次创业在1987年,他依靠四处筹集的100万美元创办了Digicom系统公司。7年后,公司被新加坡创新公司以4000万美元收购,初战大功告成。1998年,李广益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成立了传媒译码通讯公司,并研发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这种产品能接受语言、影像、资料及图形等不同形式的信号,其作用在网络通讯业中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洛克菲勒基金主动找上门来,美国第一创投公司也愿意加入,该公司声名鹊起。

去年,李广益的公司被权威机构评为“全美最耀眼的九家初创公司”。从公司初创到开发产品,再到被思科公司兼并,前后只用了15个月时间,而投资人得到五倍的回报,全公司66名员工,平均每人获得700万美元的回报。李广益在自己成为亿万富翁的同时,让他的员工们也成了百万富翁。他常说:“要做,就做最好的”,这已成为他创业的座右铭。

陈丕宏:电子商务大“赢家”

1999年11月,硅谷电子商务行销软件公司————宏道创办人及董事长陈丕宏,被美国权威的机构评为“全美100位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与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电脑创办人乔布斯、日本软库总裁孙正义同登此榜。他在电子商务上的卓越成就,还被美国著名杂志《商业周刊》评为“对互联网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全球电子商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25个人”。

谈起自己的创业故事,陈丕宏说,10年前,他拿出4000美元创办了名为“赢家”的第一家公司,3年内年营业额达到2000万美元。后来,被赛贝斯公司以1亿美元兼并。他打算从此退休在家,但传真、电话络绎不绝,于是,不甘寂寞的他1993年创办了宏道公司,主要从事商务软件开发。软件一开发出来,很快就被摩托罗拉、花旗银行、美国航空、香港电信等400多家跨国公司采用。

陈丕宏的公司1996年上市,上市后股价屡创新高,过去半年投资回报率高达400%。

段晓雷:苦尽甘来终成“网上网”

与前面几位传奇人物的成功经历相比,段晓雷在硅谷的创业可谓充满着挫折和艰辛。他经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磨练,最终取得了成功。

1985年,段晓雷独自到硅谷闯天下。当时的他身无分文,无依无靠,只好每天开着一辆二手车,到中国城兜售旧货为生。1991年,他用做小买卖赚来的一点钱创办了Utron公司,做起主机板及笔记本电脑的买卖。可是,电脑巨人康柏公司一次突然大降价,打得他措手不及,公司血本无归。随后,他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结果公司又不得不关门了结……接连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气馁,1996年2月,段晓雷终于创办了网上网公司。1998年12月,段晓雷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半年后,公司的市值达到2亿美元,网上网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宽频中心.

文章来源:仪征新闻

硅谷历经磨难重现曙光 2004-11-03

在过去的4年当中,美国的高科技中心---硅谷经历了艰难的岁月。自从2000年年底以来,很多依托因特网的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倒闭,硅谷所在的地区更是失去了将近20万份高科技就业机会。不过,分析人士认为,硅谷最糟糕的谷底阶段已经过去。
位于圣荷塞和旧金山之间的这片高科技企业园区过去几年里经历了风雨兴衰。但是对这里的很多人来说,不少“.com”互联网公司的解体倒闭只是暂时性的挫折。经济学家玛丽·戴利女士是旧金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高科技产业研究员。她说,高科技行业最惨淡的阶段已经过去:“高科技行业的基础并没有被破坏。我们仍然有和从前一样,仍然有很多的资源、研发力量以及发明专利。高科技领域的革新势头依然强劲,硅谷会东山再起”。

*信息技术投资逐渐增长*

玛丽·戴利女士说,现在美国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呈增长的趋势,信息技术产品的产量也在增加。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是,信息技术的哪个领域最有发展前途。

高科技产业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在这个地区安家落户。当时,附近斯坦福大学的两名毕业生比尔·惠雷特和大卫·普克德在一间车库里白手起家,为后来的其他人树立了艰苦创业的榜样。他们的第一件产品是一部音响振荡器。这部机器的买家是著名的迪斯尼制片厂。

上个世纪50年代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要归功于硅片这种半导体物质。而硅谷也因此而得名,成为微电子工业的中心。

到了1980年代,硅谷开始生产个人电脑以及用于数据储存的磁盘。再往后,硅谷又演变成软件业的中心。

*信息产业已恢复元气*

特里·加奈特是一位风险投资家,多年在硅谷闯荡。他表示,信息产业碰上了路障,但是已经恢复了元气。他说:“在90年代早期,我们都很迷茫地在说,好像该做的似乎都做完了。突然间,网景公司出现了,机会又来了。如果你从网景公司发迹开始算起,人们使用因特网只有区区10年的时间。”

随着第一个广泛投入使用的因特网浏览器开发成功,因特网时代到来了。这个新时代的来临带给人们兴奋和惊喜,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入硅谷。

因特网业务公司急速膨胀的市场可以突然间土崩瓦解,但是硅谷却依然健在。接踵而至的是生物科技产品开发。生物科技公司是电子和医学技术交叉结合的产物。

对宽带通信增长的需求也催生了其他一些公司。克里斯汀·海克特女士是“朱尼珀”(JUNIPER)网络公司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这家公司主要为长途通讯和网络产业生产路由器和连接设备。她的公司正在盈利,而其它很多公司还在苦苦挣扎之中。她说:“这与私人企业发展方向是否健康有关。一些公司即将走出复苏的过程,有些已经再现生机。他们在合适地点和合适时间为合适的顾客提供了合适的产品,就象我们公司一样,看到公司业绩一个季度接着一个季度不断增长。”

“朱尼珀”网络公司是硅谷地区众多公司当中很典型的一家。这家公司的产品都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例如加拿大、马来西亚和墨西哥等国生产的。它在印度还有一家软件中心。

*工作转移海外引起争议*

另一方面,其它的高科技园区的成长壮大已经对硅谷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成千上万的高科技人才离开了硅谷或者改行干了其它行业。来自硅谷制造业集团的卡尔·加迪诺说,为把工作机会转移到国外并在国外制造产品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加迪诺的集团代表了硅谷200家顶级公司。他说:“置身于一个全球大市场,你当然要在全球不同的地方设厂并雇用工人,服务当地顾客,了解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满足后勤保障、产品供应链、原材料和各地市场其它资源的需求和整合。这完全合乎情理,是一个很自然的进程。”

其他人则不同意这种见解。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就抨击了把业务转移到国外的公司。杰夫·巴博萨是加州参议员利兹·费格罗设在硅谷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和克里有相同的担忧。他说包括加州在内的30个州,正在竭力阻止信息产业领域的工作机会流失:“在这30个州当中,至少在公共部门,比如说州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这些部门很明显在对经费的使用进行控制。采取的限制措施包括,州政府投资或者采购项目合同中设立条款,规定得到这些合同的公司,保证不得把这些项目转移到国外完成。”加州参议员费格罗已经提出一项议案。这项议案要求确保送往国外处理的个人信息数据得到保密。

*地方政府保护本地企业*

“科技网络”(TECHNET)是一些高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创建、有两党人士参加的网站机构。来自这个网站的莱斯利·扫罗·加尔文女士表示,很多政界人士都有同样的共识:“他们关心向国外转移工作的问题。他们知道国际间的竞争有时会夺走他们所在地区工作机会。对于所有议员来说,对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关注点在于,对他们所代表地区的选民来说,这种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她还表示,高科技企业主管和政界人士一样,都希望在全球产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能够保住硅谷的领导地位。 <<圣荷西信使报>>德专栏作家丹·吉尔默长期关注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变迁。他表示,尽管经历兴盛衰落、风风雨雨,但是硅谷的人们仍然充满乐观情绪。他说,他们正在等候孕育下一轮繁荣的技术发展和突破:“新的繁荣会出现的,但是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几乎没有人会知道,因为大的机会几乎总是意外,不知道它会突然从哪里冒出来。”虽然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有一点大家却很肯定,那就是下一个大机会将会带来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 美国之音

加州公布各校学术表现评级

加州教育官员周二宣布加州学校二零零五年「学术表现指数」(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简称API)目标分数,并且公布学校排名,好让公众能比较学校的表现。

虽然教育预算问题持续,但加州总学监奥康尼(Jack O'Connell)呼吁学校、家长和学生要把目标定得高,继续集中注意力达到高水准成绩。

政府按照学生在多项考试测验中的成绩来衡量学校水准。这些考试测验包括加州标准测验(California Standards Tests)和全国性的标准测验。衡量高中学校表现时,还会参考学生的加州高中毕业考试成绩。

「学术表现指数」最低分为二百分,最高为一千分,所有加州学校的目标分数为八百分。每间学校在某一年都有本身的目标分数,那是按照之前一年的分数以及八百分基准之间的差异来决定。

差不多所有测验都是在春季进行,二零零五年「学术表现指数」则会在八月公布。量度学校的「学术表现指数」增长的报告,则于秋天公布。

二零零四年,大约百分之二十六的加州小学,都达到了八百分的目标,比例与零三年的相若。

而去年达到该目标指数的初中则有百分之十七,高于之前一年的百分之十五点六。达到八百分目标的高中则有百分之七,稍为低于零三年的百分之七点四。

奥康尼去年发起运动,力求改进加州高中素质,如今又再表示此番努力应该持续,务求继续改善学校的「学术表现指数」评分。他说:「那就是关注焦点,就是我们有需要解决不足之处的地方。」

学校的「学术表现指数」会转化为一至十的评级,以便排名,最差是一,最佳是十。如此一来,公众可以比较全州各地学校的表现水准,也可以比较同类型学校的素质,比方说,比较初学英语学生人数相若的学校,或是具备充分认可资格教师人数相当的学校。

奥康尼表示,排名最差的学校,所得到的「学术表现指数」评分其实正在提升。

他认为,这就证明为了帮助差劣学校而作出的努力,确实是有帮助。他说,在目前制度下,总会有学校排名较差,但重点是所有学校都要有进步。

除了教育界外,家长和房地产经纪都会密切留意学校排名,透过排名,他们可以看到学校的考试测验成绩如何进步。

2004年三藩市联合校区前十名学业表现最优的小学

学校名称 全州评级 API成绩

尤方玉屏小学(Alice Fong Yu) 10 886

克莱登小学(Clarendon) 10 872

Alamo 10 868

Lawton 9 858

West Portal 9 853

Chin(John Yehall) 9 853

Ulloa 9 848

Lilienthal(Claire B.) 9 846

Yick Wo 9 842

Jefferson 9 841

2004年三藩市联合校区前五名学业表现最优的中学

学校名称 全州评级 API成绩

Presidio Middle 10 853

Herbert Hoover Middle 9 819

嘉利中学(A.P. Giannini Middle) 9 809

Roosevelt Middle 8 759

麦林中学(Marina Middle) 7 734

2004年三藩市联合校区前五名学业表现最优的高中

学校名称 全州评级 API成绩

洛威尔高中(Lowell High) 10 941
林肯高中(Abraham Lincoln High) 9 778

华盛顿高中(George Washington High) 9 777

艺术高中(School of Arts High) 9 758

Gateway High 8 734

来源: 美联社沙加缅度 2005-03-17

2005年加州杰出学校(Distinguished Schools)19日正式出炉

今年加州共有192所初中及高中上榜,包括南加州的69所学校(洛县39所、橙县30所)。此外,另有12所学校获得加州杰出技术教育计画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s)特别奖。

令人开心的是,今年华裔学生聚集城市的圣玛利诺、罗兰、嘉伟和核桃谷等学区均有学校上榜,华裔教委对此感到欣慰。

加州教育总监欧康诺(Jack O'Connell)表示,过去几年来,加州订定中学及高中严格的学术标准,是希望学生未来能有所成就,如今更多的学校达成这项挑战,他感到非常骄傲。

至于南加州华裔学生聚集的学区,今年纷传喜讯,部分学区更有三所以上学校上榜。


洛县方面,各级学校在2004年「学术表现指数」(API)均达标准八百分以上的圣玛利诺和核桃谷学区,今年各有两所及三所学校上榜。圣玛利诺学区除圣玛利诺高中外,华裔学生密集的杭廷顿中学也顺利上榜。

核桃谷学区两所著名的核桃、钻石吧高中,今年榜上有名。亚裔学生占四成的South Pointe中学也获得这项荣誉。

此外,哈仙达拉朋地学区,华裔学生较多的洛斯阿图斯高中,和阿罕布拉学区马凯博、罗兰学区的罗兰及西柯汶纳等高中,今年也都顺利上榜。而亚裔学生超过五成的嘉伟学区嘉伟中学,今年也以优异的「学术表现指数」获得这项殊荣。

其余得奖者,还包括ABC学区Martin B. Tetzlaff中学、派洛斯福德斯高中和洛杉矶联合学区Grover Cleveland高中等。

橙县方面,华裔学生聚集,向来在学术、科学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富乐顿学区日光坡(Sunny Hills)和特洛伊(Troy)两所高中,都成了今年的杰出学校。而学区各级学校「学术表现指数」均超过八百分的尔湾学区,今年也有包括 Lakeside中学和北木(Northwood)高中获选。

这项成立于1985年的杰出学校评选,今年适逢20周年,该奖主要表扬小学至高中等学校,以鼓励各校有更优异的表现,提升教育质量。该奖项每隔一年颁奖给杰出小学,另一年则颁奖给杰出中学和高中。

今年,加州近2300所中学与高中,有近465所学校符合申请资格,288所学校递交申请表格,可说是近年来符合资格者最多的一次。至于评监方式,除学术表现指数和年度进步报告(AYP)成绩外,主办单位也派遣审核小组至各校参观、评量,同时评估家长、社区的参与情况,才选出最后优胜者。

除杰出学校奖外,加州教育厅还公布12所拥有技术教育计画学校,包括华裔学生聚集的阿罕布拉、马凯博和罗兰等高中。这些学校提供相关的技职训练,让有意参加的高中生加入。

对于华裔生密集学校大放异彩,华裔教委感到高兴。核桃谷学区教委李安岳特别感谢学校、家长与学生努力。他说,钻石吧高中过去曾申请一次但未能入选,今年在校长带领下,终于成功,「这代表学校与家长融成一体」,也是一所学校成功的关键。

2005年杰出学校颁奖典礼将于5月20日举行,主办单位将同时表扬获得「有教无类─蓝丝带奖」 (No Child Left Be-hind-Blue Ribbon」的小学。

来源: 世界日报

Sunday, June 26, 2005

华人在硅谷的成就

翻开美国硅谷发展史,华人居功至伟。有人笑称:“若这儿没有华人,硅谷大概就会沉下去了。”据统计,硅谷的工程师有五分之一具华人血统。预计到明年,硅谷的总裁当中将有17%是华裔。

  华人在硅谷的成就有目共睹,除雅虎创办人杨致远之外,李信麟堪称硅谷第一位华裔创业家,他还是哈佛商学院协会第一届企业家奖得主。

  1972年,李信麟就已卖出自创的第一家公司“魔鬼系统”,之后再办“奎茂”,并成功地开发出新一代印表机的标准。

  其他在硅谷最具代表性的华裔创业家,如林杰屏,他创建的林氏研究公司,是最早的半导体设备业之一,至今仍为半导体设备业前十大;黄炎松,他创建的益华,是当今最大电子设计自动化公司凯登斯的前身;陈文雄,他创建的旭电公司,至今仍是全美第二大电子承包厂;陈兆良,他于1984年创办的ESS公司,发展出世界上第一个用在家电及个人电脑的语音芯片。 http://www.calsunshine.info






  创办于1993年的宏观公司,发展出“一对一”电子商务软件,上市后屡创新高,该公司创办人陈丕宏也因此被《商业周刊》选为全球25位电子商务领袖之一。

  段晓雷的网上网电信在1996年成立,至1998年底上市时,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宽频中心,市值达2亿美元。  

硅谷不是亚洲人的天下

  通常我们都相信美国硅谷是亚洲人的天下,因为亚洲人最擅长于搞软件科技,但这一印象似乎与数字不吻合。

  在1999年美国硅谷最高薪的前100名“打工皇帝”中,亚裔人士为数极少,在147间硅谷最大的上市公司的前100名最高薪酬的高级行政人员中,亚裔人士仅有3人,而146间中型上市公司的147名高级行政人员中,也仅有13名亚裔人士。

  此外,在硅谷女性高级行政人员中,亚裔女性也只有很少的数目。在硅谷147间最大的上市公司中,767名高级行政人员中,女性占45人,但亚裔女性只有1人,她是Solectron的高级副总裁Susan Wang。

来源: 四川青年报

Saturday, June 25, 2005

“新经济”神话:Google崛起耐人寻味

电子商务世界
互联网公司涨势猛Google有望超越可口可乐(chinesenewsnet.com)

  网络泡沫的破灭与“新经济”神话的终结,竟使众多突然出现的网络公司纷纷从天上掉落到地下。在凄凄惨惨的大环境下,却有一家骨瘦如柴的“Google 公司(google.com)”表现不凡:从最初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合伙“瞎搞”,不到四年时间,就发展成今天全球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商。说它“骨瘦如柴”,是因为它的网站首页仅有35个英文单词、四个按钮和一个供查询者输入单词的方框(最多可输入10个英文单词),不知情者可能会以为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中小企业”或“个人主页”;殊不知,它每天都要接受来自世界各地千百万次的登录与点击(高峰时每小时可处理七百万人次的查询),自动搜索全世界包括 35种语言的八十亿五千八百三十二万四千六百五十二张网页(据截稿时统计数字),并在半秒钟之内自动列出多达几千条的查询结果。 (chinesenewsnet.com)

  这么多的网页,这么多的搜索对象,若是用手工搜索,按每分钟搜索一页计算,全部搜索一遍,至少需要花费五千七百多年。而Google利用其拥有的一万多台联网的高速计算机,多数只需要花费0.2秒,最多仅需要0.5秒就可以得到多达几千条的查询结果,并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呈现在用户的电脑屏幕上。难怪有那么多人将Google设置为浏览器的首页,有这么多软件爱好者致力于开发基于Google的电脑程序,并把开发的结果当作自己的“战利品”向世人公布。“Google”简直成了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的代名词。这就好像“施乐”曾经是“复印”的代名词,“邦迪”也曾经等同于“创口贴”一样。如今每天都有数百万人在互联网上,不是在“查找信息或资料”,而是在“Google”;洛杉矶的超豪华饭店在接待每一位客人之前,必定要先在网上彻底地Google一遍,以便找到某种特别的接待方法让客人感受到“意外的惊喜”。如果发现客人有晨跑的习惯(例如老布什),他们就要特地将房间安排在高层的东南面,以便让清晨的第一缕金光能够先射入客房。甚至许多青少年在前往某座普通的图书馆查找纸质的图书资料之前,也很可能会告诉家人或朋友,说自己正打算去图书馆 “Google”一阵子。(chinesenewsnet.com)

  Google如此流行,说明先进的技术总能够给社会带来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不管网络如何不景气,不管新经济的泡沫如何破灭,更先进的技术总能够抵抗衰退与萧条,把自己和用户引向繁荣与发展。我们中国人并不缺乏智慧,关键是要有一套切实鼓励创新的社会机制,加快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新应用,加速改良旧有的技术手段并加以延伸应用,以便在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更多财富。(chinesenewsnet.com)

  人才是成功的关键。Google的800名员工当中,有将近80人是博士,而包括两位创始人在内的多数人则拥有硕士学位。简约愚钝的外表,掩盖着蓄势待发的内涵。技术与管理是企业向前迈进的两条腿。身为工科硕士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深感自己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着难以迅速弥补的欠缺与不足。于是,这两个不到30岁的“大孩子”便不惜重金聘请一个四十八岁的“成年人”埃里克·施密特来担任CEO,自己则甘愿“退居次席”,分别担任“技术总裁”和“产品总裁”。而埃里克·施密特也确实非常适合主持Google公司的管理工作。他先前曾担任过SUN的首席技术官和诺维尔公司的副总裁,一直是微软的竞争对手,在Google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凭借过去与微软周旋的经验,他成功地避免羽翼未丰的新企业被庞大的视窗系统所压倒,避免成为第二个“网景”。(chinesenewsnet.com)

  Google不是网景,它不太在乎微软在干什么,而是全身心地关注于自己应该干的事。宽松而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而愉快的团队氛围,使得Google 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雇主,也自然使它的人事经理每天都要收到潮水般涌来的求职信。人们把进入这家公司工作看成是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走进Google办公室,仿佛进入了一个晚会现场:绚丽多彩的火山岩灯饰,五颜六色的塑料气球排列成公司标识,东一罐西一听的免费可乐与糖果,再加上不修边幅的总裁们,整个气氛随意得过于凌乱。自助餐厅提供免费的午餐,而这些工作狂们晚餐也经常要吃免费的。当比萨饼在凌晨一点送到时,现场依然有众多饥肠辘辘的夜猫子将其狼吞虎咽。如果人才从不需要为生活琐事而操心,没有后顾之忧,甚至还持有公司的股票期权,他们还能不全身心地拼命工作吗?(chinesenewsnet.com)

  当然,现在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将来永远的成功,Google也不可能高枕无忧。在网络广告市场的竞争中,一些对手妒忌着它的辉煌,另一些对手却在算计着它的覆灭。微软现在专门组织了70名工程师负责开发搜索技术,有人预计它很快就会让这个数字再翻两番;并且除了与一家提供搜索服务的公司结成技术联盟之外,还可能收购另一家搜索服务公司。雅虎虽然是Google搜索引擎的主要客户,最近也斥资两亿多美元收购了一家经营不善的搜索服务公司,试图抛开 Google,抢占网络广告业的市场份额。竞争进入了短兵相接的白热化阶段。(chinesenewsnet.com)

  Google的技术其实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它只是将现成的技术加以改进罢了。当初他们试图向几家老牌的搜索服务商推销其改良后的搜索技术时,甚至连一个买主都找不到。其中一家搜索网站的老总甚至还说:“只要我们的搜索引擎能够找到别人找得到的百分之八十,我就满意了。”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倒闭,根本的原因是它不思进取。中国的企业在当前国际化的大潮中,如果有两三个月不思进取,恐怕也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chinesenewsnet.com)

  Google公司的建立过程也有点耐人寻味。这两名研究生的创业顾问偶然请到了SUN的创始人之一安德烈斯·贝克托尔海姆来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吃早茶。席间,两个年轻人演示了改进后的Google搜索程序。演示未了,太阳公司总裁立即开出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抬头写着“Google公司”。当时还没有成立公司,没有银行账户,这张支票没地方入账,静静地在抽屉里躺了好几个星期之后,大家才觉得非成立公司不可了。创业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经过三个月的筹资过程,总共从投资公司、大学与个人手里筹集到了三千万美元,Google网站于1999年9月正式开张,当时只能搜索到三千万张网页,如今搜索的对象已经达到三十亿张网页。这还仅仅是整个互联网的一半,另外一半或者隐藏在各大公司的防火墙内,或者存储在某些与世隔绝的孤岛般的服务器里。Google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好是网络世界开始崩溃的新千年。表面上的坏事实际上却成了好事,因为Google此时正好可以用低廉的租金获得宽敞舒适的办公场所,用三折以下的价钱买到豪华的大班桌、真皮靠背椅和十几台相当新的服务器,并且轻而易举地把大量失业的电脑程序员招至麾下。反观我们喜欢讲排场、摆阔气的企业,如果手头有几千万资金,便以为财大气粗,哪里肯买打折的家具和廉价的办公楼呢?(chinesenewsnet.com)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Google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高科技创新企业。(chinesenewsnet.com)

  Google大事记(chinesenewsnet.com)

  1995年(chinesenewsnet.com)

  3月: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候选人的春季聚会上首次见面。(chinesenewsnet.com)

  1998年(chinesenewsnet.com)

  9月7日:组建Google公司,位于加州的一个车库,有四名员工。布林和佩奇从家人、朋友和投资者那里募集了100万美元。当时布林和佩奇分别为24岁和25岁。(chinesenewsnet.com)

  1999年(chinesenewsnet.com)

  2月到6月:Google得到Sequoia Capital和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两家风险投资基金的2500万美元注资。(chinesenewsnet.com)

  2000年(chinesenewsnet.com)

  5月到6月:Google每天进行1800万次查询,成为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雅虎选择Google作为默认的搜索结果供应商。(chinesenewsnet.com)

  2001年(chinesenewsnet.com)

  3月到4月:当时担任Novell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的埃里克·施密特加入Google担任董事会主席,很快又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chinesenewsnet.com)

  2002年(chinesenewsnet.com)

  3月到4月:Google推出了Google新闻的测试版。(chinesenewsnet.com)

  9月到10月:Google在全球推出了关键词广告,在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都能提供关键词广告服务。(chinesenewsnet.com)

  2003年(chinesenewsnet.com)

  1月到2月:Google收购了Pyra实验室,这是网络出版工具Blogger的创建者。(chinesenewsnet.com)

  5月到6月:Google推出AdSense,这一广告计划能按照网站内容做广告。(chinesenewsnet.com)

  2004年(chinesenewsnet.com)

  2月:雅虎开始推出自己的搜索技术,淡出Google搜索技术。(chinesenewsnet.com)

  3月31日:Google宣布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Gmail。(chinesenewsnet.com)

  4月29日:Google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文件。(chinesenewsnet.com)

  7月12日:Google表示将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并披露了股票代码“GOOG.O”。(chinesenewsnet.com)

  7月26日:Google披露将出售2460万股股票,价格在108到135美元之间,使公司的市值超过了36亿美元。(chinesenewsnet.com)

  7月30日:Google开始在网站上接受投标者的登记。(chinesenewsnet.com)

  8月5日:Google披露可能向以前和现在的员工非法发行股票和期权,提出回购这些股票和期权。(chinesenewsnet.com)

  8月9日:Google提高招股数量,达到2570万股,将向雅虎发行270万股股票以便和解广告技术诉讼。(chinesenewsnet.com)

  8月12日:Google结束投标者登记。(chinesenewsnet.com)

  8月13日:Google开始接受IPO拍卖报价,《花花公子》登出对布林和佩奇的专访,这导致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非正式调查,可能导致IPO推迟。(chinesenewsnet.com)

  8月16日:Google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上市登记有效,这是确定IPO价格和公开发行股票的第一步。(chinesenewsnet.com)

  8月18日:Google将招股数量降低到1960万股,将IPO价格范围降低到85美元到95美元。Google结束拍卖,确定85美元的IPO价格,并获得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上市许可。(chinesenewsnet.com)

  8月19日:Google以100.01美元开盘,比IPO价格上涨18%。

百折不挠的业界精英--电子商务25位成功人士的丰采

From: 《商业周刊》网站:
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extra.htm

百折不挠的业界精英--电子商务又气势汹汹地回来了。下面让我们领略一下这25位成功人士的丰采,正是他们使电子商务得以还生

电子商务复出的气势令人瞠目。当2000年电子商务还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的时候,几乎没人预见会有今天。当时很多人都对因特网所承诺的未来丧失了信心,他们甚至开始怀疑技术本身是否还能带来回报。然而,两三年后的今天,电子商务却变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消费者们越来越向往到那些惟有网络才能触及的地方去购物,而且这种渴望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从公司运营的灵活性和效率来看,那些凡能巧妙应用因特网技术的公司已经把它们的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投资者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切。去年,道-琼斯因特网指数飙升了119%,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上升了18%。
是谁在幕后推动了这次令人惊异的转变呢?请看《商业周刊》今年评选出的如下25位成功人士,是他们推动了这次电子商务的转变。他们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坚韧毅力、奇思妙想以及重诺守信,使名誉扫地的电子商务又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在这些杰出的人士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实现了自己既定的商业目标。杰弗里·贝索斯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作为网络零售商亚马孙公司的首席执行官,2000年时他被华尔街打入了冷宫,对未来持悲观态度的人当时曾预言,贝索斯很快就会花光手头的现金。然而预言并未成真。分析家们认为,亚马孙公司今年的销售额将达到48亿美元,公司也将因此而盈利。
与此同时,许多新思潮也纷纷涌现。这一说法毫不夸张。FreshDirect是纽约一家新兴的食品杂货在线零售商,其首席执行官乔·费德尔从Webvan公司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他没有按照超市的商品价格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而是以更低廉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他的服务深受曼哈顿那些挑三拣四的购物者的喜欢。更为超前的是,为了表明人们将如何借助强有力的方式来使用因特网,梦想家霍华德·莱因戈德正在探索“精明暴徒”这一理论。这些即兴而发的集团仓促组建而成,他们借助移动网络连接来寻找乐趣,并从事政治和艺术活动。
几年前,许多人都认为电子商务的拥趸者已经迷失方向。的确,是有一些人迷失了方向。但这里的25位成功人士却很清醒,他们正在为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
开国元勋
玛格丽特·惠特曼 eBay公司
当古怪的艾尔·扬科维奇创作一首关于你的歌曲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位专门爱搞模仿滑稽作品的怪艺人在他新创作的小调里吟唱了自己在eBay购买的所有商品,然而歌中却未提及eBay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玛格丽特·惠特曼。但无论如何,eBay由一个不起眼的在线跳蚤市场一举成为闻名全球的商业巨擘,惠特曼的贡献是无人能比的。
Ebay源于一个伟大的构想,这个想法是因特网为数不多的精髓观点之一:把库存和仓储都抛之脑后吧。公司取而代之的是创建一个在线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人们既可以寻找自己想要的商品,也可以出售产品。但是,47岁的惠特曼凭借自己精明的管理手腕巧妙地利用了这股大众力量,从而把eBay公司塑造成一个虚拟的、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全球经济体。今年,该公司的销售额有望超过200亿美元,其商品种类包罗万象,从宝马汽车到工业用车床应有尽有,产品来源地遍及全球。
这位为人谦逊的首席执行官是个假蝇钓鱼迷,自1998年初加盟公司以来,她不仅为宝洁、迪斯尼、孩之宝等蓝筹股公司节省了开支,而且还热情地为一个由3000万积极的eBay用户所组成的网上社区提供服务。惠特曼本人就是eBay公司的一位超级推销员,她说:“我们只是想努力把eBay公司的操作变得更加透明和简单易用,为此我们设立了一些规则,并且消除了其中的各种障碍。”
EBay的用户也没闲着。如今,他们正在帮助惠特曼排除从付款到运输等各个环节上的阻力。例如,去年eBay的用户通过自发点击活动进行的表决,帮助eBay一方面取消了效率滞后的Billpoint部门,另一方面又收购了付款程序处理公司PayPal,从而提高了付款和商品递送程序的工作效率。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让eBay像大型购物中心一样,成为人们购物消费的主要去处。如果玛格丽特·惠特曼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她就值得让别人为她创作一首歌曲。

杰弗里·贝索斯 亚马孙公司
对亚马孙公司来说,6月21日举办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首发式是它今年遇到的最大挑战。然而,该公司却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项工作,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零售商在一天之内就售出了近140万册《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波特迷”的鼎力相助下,亚马孙公司第二季度的销售额增长了37%,达11亿美元,这是该公司自2000年底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
真正推动亚马孙东山再起的魔力是该公司39岁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弗里·贝索斯采取的大胆举措。他毅然降低了公司出售的书籍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如果订单金额超过25美元,它还免费送货。该公司今年的销售额有望达到48亿美元,不断增加的销售额很可能给亚马孙公司带来第一个盈利年。在经历了他人的诸多猜疑之后,贝索斯最终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帝国仍然充满活力。
除销售亚马孙自己的商品外,贝索斯最近还组建了一个新部门,以帮助其他零售商向亚马孙的3300万客户出售商品,这一做法与Target公司和玩具反斗乐公司的做法相似。事实上,在亚马孙网站上销售的商品中大约有19%来自其他零售商。贝索斯说:“我们知道如何开发具有世界水准的技术,从而使客户真正享受到电子商务的乐趣。”如果贝索斯能游说更多的商家加入亚马孙,那么其公司也就不枉费心机取亚马孙这个名字了。

特里·塞梅尔 雅虎公司
曾在华纳兄弟公司任联合首席执行官的特里·塞梅尔2001年来到硅谷参加雅虎最高职位的面试,当时他还是个门外汉,甚至连周围的地形都不熟悉。当他在雅虎公司董事长爱德华·科泽尔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阿瑟顿的宅邸用完晚餐后,这位电影界的头面人物夜幕中驾车迷了路,15分钟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主路。
如今,塞梅尔正在为其余的网络世界指点航向。首先,塞梅尔利用自己善于做交易的特长大举介入高速网络接入服务和在线求职服务,从而恢复了雅虎的广告业务。此外,塞梅尔还要求雅虎种类繁多的因特网服务(从电子邮件账户、股票价格到网络搜索等)之间逐步实现互动。雅虎不希望成为一个像竞争对手Google公司那样不偏不倚的网络导游,塞梅尔正逐步帮助客户树立一种类似于逛主题公园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怂恿下,客户会尽可能长地逗留在雅虎的势力范围内。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都已升至创记录的高点,与塞梅尔刚来时相比,如今的股价翻了一番,达35美元。现在投资者又开始重新谈论“雅虎”了。

巴里·迪勒 InterActive公司
巴里·迪勒并非因和蔼可亲才做到今天这个位置,InterActive公司同样如此,纽约的这一网络巨头为其61岁的首席执行官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形象。
这位曾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人物凭着自己在媒体和娱乐业的经验,在电子商务领域全盘收购了几家最成功的企业,其中包括Expedia、Hotels.com、Ticketmaster以及做抵押贷款网站的LendingTree。他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在那些没有人能稳定领导局面的市场中,因特网中间商的权力正在日益膨胀。他的目标是向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当地娱乐业进军。如果迪勒的公司能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那么该公司今年的营业额将有望达到62亿美元,超过亚马孙公司和eBay公司。
迪勒认为,如果你能利用网络招徕大批消费者,那么你就能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划算交易的同时赚个盆满钵溢。迪勒的战略不仅给其他中间商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也让InterActive公司自己的供应商,如航空公司和酒店连锁集团感到压力。迪勒说,因特网“把权力从供应商手中夺了过来,并且交给了消费者。如果你能调度好这种需求,你自然就能从中获得优势”。巴里·迪勒深知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

埃里克·施米特 Google公司
48岁的埃里克·施米特曾经在Sun电子计算机公司和Novell公司工作过多年,经验丰富,两年前当他接过Google公司的领导权时,他开始面对一场严峻的考验。施米特的第一项任务是和公司20来岁的新同事们一道参加“活人烧烤”,这是一种形式自由的庆祝活动,参加者可以借助艺术形式来表现自我,活动地点安排在内华达州的一个沙漠湖床。施米特参加完活动不久便回到了办公室,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人也显得有些疲倦,但却非常高兴。他大声说:“他们让我变得年轻了。”
Google公司也同样在向世人证明,网络依然很年轻。这家自由发展的公司使网络搜索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诸如雅虎公司这样的业界先驱却反而遗忘了这一点。Google是上网者在搜集网上信息时最常使用的工具,它的搜索答复率约为总数的3/4。实际上,正是Google这样的新兴公司向网络行业的领导者展示了如何把广告与搜索结果结合在一起来赚钱。如今,经营付费搜索业务的公司已经成为网络行业盈利最丰厚的企业,尤其是Google公司,预计今年的营业额将达到7亿美元,而且有可能扭亏为盈。Google计划于明年举行首次公募,届时Google的公募活动将引发其他技术公司竞相效仿的热潮。
施米特面临的挑战是:在继续保持Google核心业务的同时,击败不断涌现的诸如雅虎和微软的MSN等竞争对手。

设计师
肖恩·马洛尼 英特尔公司
47岁的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肖恩·马洛尼于2001年1月接受了一项新的挑战。作为这家芯片制造商下属的通讯集团负责人,他正着手为无线网络的应用与开发建立一种全球统一的标准。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借助一种普及全球的技术,你就可以在周游世界的同时,用同一种设备在网络上漫游。电信行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苦苦钻研了数十年,与此同时对手们也研发了大量此类技术,相互竞争。
最终,马洛尼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一个被众人所忽视的解决方案上,即Wi-Fi高速无线技术。这种利用不受管制的无线电波段来连接不同设备的技术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技术玩家们的青睐。直到马洛尼把Wi-Fi技术与新型的节能移动处理器结合在一起之后,Wi-Fi技术才真正得以普及。马洛尼说:“是网络推动了电子商务生产力的第一次浪潮。而第二次浪潮的推动者将是移动技术和宽带技术。”
英特尔公司斥资3亿美元为自己的迅驰无线芯片以及套装处理器做市场营销,半年后公司不但掀起一轮新的创新高潮,而且还能为计算机和无线技术行业注射一针强心剂。对于这个起初近乎堂吉诃德式的疯狂追求来说,如今的结果可着实不赖。

约翰·汤普森 赛门铁克公司
作为全球头号杀毒软件公司赛门铁克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汤普森的确感到重任在肩。近来,杀伤力极强的病毒和诡计多端的电脑黑客正逐渐成为因特网安全的心腹大患,这种威胁不但把消费者吓得望而却步,而且还减缓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鉴于自己所处的位置,汤普森最有责任去化解每一次新的电脑攻击。对此,汤普森的回答是,用一套多功能软件为消费者和公司提供一系列的全面防范。自3年前汤普森离开工作了25年的IBM公司、转而搬进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库珀蒂诺的经理办公室以来,赛门铁克公司已经斥资14亿美元收购了12家经营网络入侵监控、个人防火墙和垃圾邮件过滤器等业务的公司。由于公司的套装软件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因此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易于使用。54岁的汤普森说:“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在各方面都要比不法之徒抢先一步,至于客户的需求,我们就更要提前两步来为他们着想了。”
由于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电脑新病毒涌现,因此对汤普森的产品需求也将会像病毒一样大肆扩张。去年杀毒软件的销量飙升了31%,达21.9亿美元。借助这股销售热潮,公司最近一个季度的营业额上升了24%,增至3.911亿美元,利润增加19.3%,达6800万美元。

塞缪尔·帕米萨诺 IBM公司
塞缪尔·帕米萨诺30年工作生涯的每一天都是在IBM公司度过的,目前他正奋力撼动这个蓝色巨人,全面推进Windows操作系统的替代品Linux系统的发展,并借助一种名为“随需电子商务”的技术观点重塑IBM公司。今年,IBM从50亿美元的研究预算中拨出1/3用于电子商务项目,此外该公司还拨款8亿美元用于市场营销工作。公司的所有产品部门包括服务产品、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在内,都在开发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的能力。信息技术行业的其他公司也在纷纷效仿。
推动这项创举的设想是,像提供电力一样,为公司提供使用简单、稳定可靠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该技术将借助因特网来普及,而客户只需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付费。帕米萨诺说,公司在使用这项简单易用、价格低廉的技术时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因此这场变革将再次推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迈克尔·莫里茨 Sequoia资本公司
迈克尔·莫里茨喜欢支持优胜者,但在他眼里的优胜者别人看来却可能是失败者。1999年,当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搜索引擎行业中的优胜者已经脱颖而出时,Sequoia资本公司的这位49岁的风险资本家却资助了新兴公司Google。因为莫里茨信任Google公司的技术。莫里茨解释说:“整个过程实在太简单了,以致于你无法确定投资过程中哪个环节会出错,更困难的是,你很难确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尽管莫里茨的做法像是走钢丝,但他却在风险投资行业创下了骄人的业绩。如今,他又把赌注压在了Plaxo公司身上,因为他在这家新兴公司不起眼的思路中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即自动更新电子地址簿中的数据库。莫里茨为风险投资行业的其他人敲响了警钟:稳妥未必意味着完善。对于技术行业的下一代创新人士来说,这可是则好消息。

伊万·塞登伯格 Verizon公司
每当谈及电子商务时,大多数电信公司都只是动口不动手。而Verizon通讯公司及其首席执行官伊万·塞登伯格则不然。为了能让宽带连接无处不在的梦想变为现实,塞登伯格正在四处投资。他希望在未来10到15年的时间里,Verizon公司能投资200到400亿美元,为公司业务范围所及的29个州的所有家庭和企业提供高速网络连接。届时,人们上网的速度至少是今天宽带网的10倍,新的网络连接能传输所有内容,从普通电话到高清晰电视节目。而且这种网络连接可以支持新一代的数字互动活动。想象一下吧,未来世界里的客户服务和商品销售又能实现面对面交流了,只是交流所借助的手段变成了网络。塞登伯格说:“宽带就是数字经济,”而他的目标就是要成为这一经济的缔造者。

创新人士
桑杰伊·萨尔马 麻省理工学院自动工业设计中心
机器人技术专家、同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的桑杰伊·萨尔马已经把传感器技术推进了微观领域。此举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35岁的萨尔马帮助开发了一种追踪技术,借助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全程跟踪记录刮胡刀片、瓶装洗发水以及其他商品从工厂到仓库再到货架的流通过程。这种被称为RFID的系统是以一种特殊芯片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该芯片可以通过无线因特网连接实现远程读取功能。设计这种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零售商和供应商始终保持充足的商品货源,减少商品丢失被盗情况的发生并降低库存成本。该系统已经成为整个零售行业的技术标准。萨尔玛认为,总有一天“你触摸过和计过价的所有东西都会贴上RFID标签”。届时,你的手机也许就再也不会丢失了。

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电脑公司
人们希望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能“换个角度思维”,就像他在那则家喻户晓的广告宣传语中告诫的那样。唱片公司和网上零售商一直在为销售音乐的最佳方式争论不休,为此消费者不得不选择文件共享服务来获得免费音乐,直到苹果公司今年4月推出它的网上服务iTunes Music Store之后,这种状况才告一段落。如今,苹果公司不但打破了僵局,而且还使唱片发行商能在网络上成功地推销音乐唱片。乔布斯促成5家主要唱片公司就一套简单诱人的条款达成了共识。所有歌曲的价格均为99美分;不许设立苛刻条件来限制歌迷把歌曲复制到CD上、存储到便携式播放器上或与少数同伴分享。4个月后,苹果公司售出了1000多万首歌曲,包括亚马孙和微软在内的竞争对手也都计划要模仿类似服务。乔布斯说:“我们已向大家表明了摆脱困境的方法——这是消费者从因特网上获得音乐的合法方案,与从网上窃取音乐相比,这个替代方法要好得多。
如今,乔布斯正在展望未来。到今年年底,苹果公司希望把iTunes Music Store服务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使用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计算机领域,这种个人计算机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乔布斯采取这个策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让苹果公司重蹈覆辙,即在创新领域大展宏图的时候,市场销售领域却所获甚微。

马克·贝尼奥夫 Salesforce.com公司
38岁的市场营销天才贝尼奥夫一直保持着他直来直去的办事风格。为了吸引人们的目光,他在竞争对手-软件业巨擘Siebel系统公司组织的活动现场外树了一些桩子,挂上写有“软件终结”字样的标语。但是,贝尼奥夫和他成立仅4年的公司不会再被Siebel公司驱逐了。因为贝尼奥夫已经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向各大公司表明,与购买套装软件相比,通过网络传输方式购买软件是个可行的备选方案,以往购买套装软件动辄就需数十万美元,而且客户还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安装工作。贝尼奥夫向其他软件商证明,他们可以把软件当成服务来销售。
Salesforce.com公司的经营业绩就是证明。这家位于旧金山的服务销售商主要提供管理销售队伍以及公司的客户服务,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216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为此公司也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了盈利。在把公司软件当作服务来销售的公司中,Salesforce.com是第一家实现盈利的公司。贝尼奥夫说:“这是一种销售软件的新方式。我们有责任向大家证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软件巨头们正在被迫对此做出回应——其中也包括Siebel公司。分析人士表示,尽管Siebel公司不愿对此发表评论,但是为了应对贝尼奥夫的挑战,公司正致力于开发自己的销售模式,以实现把软件当作服务来销售的目的。

约玛·奥利拉 诺基亚公司
3年前,当电信行业崩溃之时,诺基亚公司董事长约玛·奥利拉和他的妻子正在装修位于赫尔辛基北部的一所有着200年历史的大庄园。对奥利拉来说,带领诺基亚公司重点发展其移动电话业务这一长项、同时逐步摆脱饱受众人讥讽的无线网络将是获取成功的捷径。其好处显而易见:头痛的时间减少了,而在新桑拿房中洗浴的时间则增多了。
但是,奥利拉却转身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为了把诺基亚公司塑造成一家软件业巨擘,他付出了双倍的努力,他投资各个领域,从收费系统到信息传输系统无所不包。通过向手机行业竞争对手颁发使用诺基亚界面软件的特许权,他加大了与对手公司微软之间的赌注。在创建移动因特网方面奥利拉也成了领军人物。
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如今,全世界有数千万移动用户正在使用安装了诺基亚以及其他公司软件的手机来接收电子邮件、交换照片和下载游戏,就像在个人计算机上操作一样。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今年全球移动数据业务营业总额将上升近47%,达295亿美元。53岁的奥利拉说:“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事实上,如今的移动网络有着明显的芬兰风味。

网络天才
琳达·迪尔曼 沃尔玛公司
琳达·迪尔曼并不想在全世界最显赫的技术职位中谋求一席之地。实际上,迪尔曼1991年曾拒绝过沃尔玛的邀请,当时沃尔玛买下了她曾经供过职的一家公司。只是由于她的新东家后来也被竞争对手收购,因此迪尔曼才转而投靠了这家迅速崛起的零售商。她说:“我已经厌倦了被收购的滋味。”47岁的迪尔曼在沃尔玛公司的技术部门一步步发展,终于在去年登上了该部门的最高职位——首席信息官。
如今,迪尔曼在制订技术发展计划时考虑的已不仅仅是沃尔玛,而是价值2.7万亿美元的全美零售业。摆在她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在沃尔玛庞大的供应链中普及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即RFID。有了这项技术,公司便可以通过网络追踪商品的库存——从位于中国的厂商开始,一直到遍布世界各地的超市货架。迪尔曼已经要求公司最大的100家供应商于2005年之前开始在所有商品上使用这种标签。零售行业的其他公司肯定也会争相效仿。迪尔曼还在全行业内部推行一项措施,促使供应商专门在网络上创建一个统一的商品数据库。旨在减少补充新货过程中的失误和加快新商品的进货速度。目前,迪尔曼正推动整个零售行业向电子商务的方向迈进。

迈克尔·戴尔 戴尔计算机公司
38岁的迈克尔·戴尔已经成了电子交易方面的大师。他坐镇于得克萨斯朗德罗克的公司总部,操纵着日交易量高达5000万美元的网上分销渠道——这一交易量相当于亚马孙公司的5倍。戴尔以无人企及的方式向大家证明,如果使用巧妙,网络可以达到何等高效的程度。
如今,他又开始在另一个领域施展他的网络魔力。就在许多技术公司纷纷削减成本之际,戴尔却加大力度研发新技术。他在产品零部件上安装了无线电身份识别芯片。在从中国到得克萨斯的所有生产厂中,网上订单都可以迅速转化为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指示戴尔公司的自动零部件选取机为每台个人计算机收集所需的零部件。它们还能把产品组装图传给工人,并补充成品的出货量。戴尔公司的经理还可以在网上监控整个过程。戴尔还在利用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销售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如个人数字助理、打印机和等离子屏幕的电视机等。公司正按部就班地开展业务,在最近的一个季度里,公司的销售额上升了16%。这位首席执行官说:“戴尔还有很多发展渠道。”

戴维·尼尔曼 JetBlue公司
当44岁的戴维·尼尔曼3年前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新兴航空公司(JetBlue航空公司)时,就对网络寄予了厚望,而且他还怀着侥幸的心理尝试了一些前人从未尝试过的事情。下面让我们看看JetBlue设在盐湖城的可容纳700人的预订中心就会明白了。公司所有的销售员都是家庭办公。由一个因特网电话系统把大家连在一起,在这个系统中人们可以借助同一条线路收发电子邮件、聊天、搜索网上信息和打电话。JetBlue的600名飞行员用笔记本电脑取代了笨重的纸制飞行手册。尼尔曼还利用电子机票和机舱内的卫星电视来取悦乘客。他说:“只要能让旅客高兴,我们的生意就会源源不断。”如果传统的航空公司不能紧跟JetBlue公司的发展步伐,那么在未来高效的航空业中,它们的发展空间就不多了。

霍华德·莱因戈德 《精明的暴徒》作者
对于经常逡巡在“技术与意识交融领域中”的人来说,偶然发现一些潜力巨大的技术趋势如个人计算机和虚拟现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凡是阅读过霍华德·莱因戈德1993年创作的《虚拟社区》的人都明白,因特网拥有远大的未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们才应该特别注意莱因戈德目前正在反复思量的一个问题: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精明的暴徒”。
56岁的莱因戈德还以此命名了他的最新著作,这位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的作家同时也是“电子思维”等先锋网社区的缔造者,他认为无处不在的移动因特网通讯正在掀起一轮新的社会变革。最初的迹象包括,城市里的时髦人士会利用网络即兴安排“集会”,以寻欢作乐或者从事政治活动,菲律宾的示威者就曾通过手机短信来鼓舞士气。
与往常一样,莱因戈德用一个极具煽动性的问题结束了全书:“如果在你周围有10亿人手持具有高速网络连接功能的数据处理设备走来走去,你会怎么办?”虽然他还不敢肯定具体的商业应用究竟会产生什么结果,但他肯定是又找到了一个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约翰·阿奎拉 美国海军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的探测器、武器、通讯设备、士兵和军官全部由一个庞大的数据处理网格连接在一起,该网格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程度向美军部队展示整个战斗场面。兰德公司的分析家、同时也是美国海军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的约翰·阿奎拉就是这种网络核心战的最积极的推动者。阿奎拉借助自己的著作、教学以及为军官提供咨询等机会积极推广这种战争思想。他的想法是使国防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现年49岁、说话语音柔和的阿奎拉来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是个重要启示。在那次战争期间,他为美军中央司令部出谋划策。他说:“那次经历使我强烈地意识到,信息优势是产生不同战争结局的重要区别。”战场如商场,未来的胜利似乎将属于那些具有严密的网络组织并且行动敏捷的人。

埃里克·布林尤夫森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
如果说电子商务领域也有先知的话,那么这个先知就是埃里克·布林尤夫森。从戴尔计算机到通用汽车,各大公司都纷纷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向这位经济学家及其研究小组请教,如何把电子商务技术与公司的机构变革结合在一起,才能显著提高公司的生产力水平。1998年,在19家公司的大力资助下,他甚至得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研究基地——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商务中心。
41岁的布林尤夫森从800家公司中筛选了许多数据,以研究如何借助技术大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近10年来,他公布了许多具有轰动效应的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成果是他与沃顿学院经济学家洛林·希特密切合作的结晶。他的重大发现是:公司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技术手段,在一年的时间里把生产力水平提高30%甚至更高。谁说经济学是门乏味的科学?

久多良木健 索尼公司
作为推动索尼公司PlayStation游戏机发展的天才,久多良木健一直都在扮演着先知先觉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初,他研制出数码照相机的雏形。到90年代初,他说服了索尼公司高层,大力开发以CD为基础、具有逼真音效和3D图像效果的游戏主机。该产品最终演变成特许经销的游戏机PlayStation。
如今,53岁的久多良木健是索尼公司的执行副总裁,目前他正在规划电子家庭的未来,这一梦想将会彻底改变个人计算机和消费电子产品行业。一种名为“the Cell”的具有超高速处理能力的微处理器将在这一憧憬中扮演关键角色,索尼公司的各种产品都将安装这种微处理器,其中包括个人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以及PlayStation游戏机的更新换代产品PS3,这种可以下载、存储电影、游戏、音乐和数据的游戏机将成为家庭娱乐的核心。久多良木健说,这种芯片不但能创造快速的网络连接,而且还能使互动游戏的图像效果与电影《黑客帝国》一样清晰、逼真。如果久多良木健把索尼公司推上了电子家庭的中心舞台,他将很有可能成为这家大公司的最高统治者。

后来居上者
马克·戈德斯通 联合在线公司
通常情况下,以牙还牙是行不通的。但是对马克·戈德斯通来说却行得通。2001年,48岁的乐天派戈德斯通兼并了NetZero和Juno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均为免费因特网服务的供应商,但它们从未挣过一分钱)他还向疑心重重的华尔街允诺,他将促使这次合并产生利润。的确,他实现了承诺。在截至2003年6月为止的财政年度中,联合在线公司的利润达到了2780万美元,销售额增长了66%,达2.773亿美元。
戈德斯通证明,为社会大众创造一种既可靠又廉价的成功网络服务是完全可能的。联合在线每月的收费为9.95美元,还不及美国在线的一半,如此低廉的价格不仅能把客户从大公司那里吸引过来,而且还能拉笼许多初次上网冲浪但又囊中羞涩的用户。戈德斯通正在创建万维网中的西南航空公司。

吉姆·拉莫 Movielink公司
电影业也许喜欢拍摄续集影片,但几乎没有哪家大型电影公司愿意把唱片业中的那幕恐怖电影再次上演。就让我们把唱片业的这部电影叫作“来自地狱的下载”吧。去年,由于免费盗版唱片活动猖獗,唱片公司的销量下挫了7%。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重蹈覆辙,几家主要电影公司拜访了吉姆·拉莫,请他为它们经营电影下载网站,56岁的拉莫曾经是有线电视台的高层管理人员。去年11月,拉莫与5家电影公司(它们是派拉蒙、环球、米高梅、华纳兄弟和索尼)合作创建了Movielink网站,从而在与盗版商的较量中大获全胜,最近他又与迪斯尼签订了合作协议。
拉莫以每部影片2.95美元至4.99美元的价格提供下载服务,这与唱片业最初采取的按月计费方式完全不同。他希望凭借为大学生提供优惠价格以及高速下载技术等手段来打击盗版行为。拉莫说:“我们为生活在使用自来水世界中的人们提供瓶装水。”该公司还不断为自己的产品目录添加热门影片,而且它很有可能成为大名鼎鼎的“拯救好莱坞的网站”。

张朝阳 搜狐公司
许多首席执行官都表示,为了公司的发展他们会加倍努力。但却很少有像中国门户网站搜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那样身体力行的。今年春天搜狐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提供了资助,38岁的张朝阳也随登山队一起爬山并拍摄了一些照片发回搜狐网站。他说:“我们实现了一些人类从未实现过的梦想。”
对张朝阳来说,珠穆朗玛峰的奇迹只是他在中国推动因特网普及化的一个最新举措。目前在中国城市人口中只有15%的人可以上网。眼下在发展中国家,网站运营商在普及上网业务过程中仍面临重重困难,而张朝阳正是为了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他说,“人们总认为因特网是个很高深的科技”,但在他的大力推动下,“那些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人现在也意识到,计算机能使生活充满乐趣”。张朝阳的公司每天都能吸引2000万用户,这个数字在中国6800万网民中非同小可,而且由于公司盈利,去年它的股价大幅攀升。
如今,张朝阳再次整装待发,准备为搜狐公司开展下一轮新的推广活动,这次他们准备攀登西藏的圣山。只要能为网络世界带来荣耀,张朝阳将竭尽全力,在所不惜。

乔·费德尔 FreshDirect公司
在网上购买日常杂货的想法似乎已经被掩埋在因特网泡沫破灭后的废墟之中。而Webvan公司的倒闭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弗斯特市的新兴公司曾募集了10亿美元资金,但最终于2001年7月宣布破产。
然而,费德尔现在再次点燃了人们的希望,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无需跨入杂货店的门就能把自己家的冰箱填满。50岁的费德尔凭借着1亿美元资金于去年9月在曼哈顿创建了FreshDirect公司。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把公司的势力范围拓展到纽约市的其他各区,未来三五年里,将把公司业务推至亚特兰大、波士顿和芝加哥。
费德尔表示,现在公司的生意非常红火,今年FreshDirect公司的营业额有望达到9000万美元,并在四五个月中实现盈利。公司最初的成功应部分归功于费德尔的管理经验,他曾和他人一起做过Fairway Uptown杂货店的老板,该店铺经销的是价格低廉但却很有品位的商品。FreshDirect公司还直接与生产商交易,并与它们签订了大部分食品订单,此举使公司产品的售价比竞争对手低了近25%。费德尔说:“我们采纳了戴尔公司的经营模式,并将它引入杂货行业。”从他人的成功及失败中汲取教训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Friday, June 24, 2005

�9���ݹ�ȵİ����լ�����

�����9���ݣ����������뵽���������ɳ̲����Ů��������ʱ�������ܵĻ�ѩ����
���ݸ��к����ǵ����á���ɼ?�����ڵ��ڻ����ݸ���������������ܵĶij���
������ʩ��
����춾�ס����������ǣ����ܻ��������һ����ᣬ�벻����ȷ���޿��κεķ�
�ӡ����ݵķ��Ӱ��󣬿�ν���˽�֪��������㿴һ����Ľ����̣����������
һ�ָо�

������һ���ڹ�ȷdz�����ķ��ӵ�������̣�

Sunday, June 19, 2005

need have a look

http://www.54admin.net/blogview.asp?logID=345

http://www.im008.com/html/1/330.html

Tuesday, June 14, 2005

站点统计

www.itsun.com

Tuesday, June 07, 2005

will apply this

We have a webmasters toolbox available that includes some free software here: http://www.webserve.ca/websitesolutions/webmastertools/toolbox/

board

QUOTE:
VBB 官方 http://www.vbulletin.com 三个中文汉化网站: 紫桐社区 http://www.tsing.com (2003年终就改行了……没在发布“ZTVBB”了)VBB 中文阵线联盟 http://www.cnvbb.com (已经“自立门户”,声称完全重写了论坛,叫:MolyX)YESPHP中文网 http://www.yesphp.net (汉化者完全是兴趣及业余)IPB 官方 http://forums.invisionpower.com 中文汉化论坛: 华酷论坛 http://www.ibfchina.com (好像上不到了)FreeIPB http://www.freeipb.comIPB爱好者 http://www.ipber.com极致论坛 http://bbs.ipb.cn/index.php (正在计划“自立门户”了,像CNVBB那样)Discuzhttp://www.discuz.net (官方)http://www.freediscuz.net (免费版的Discuz,经官方认证的)http://plugins.discuz.net (官方插件/风格组织,称Discuz Team)PHPWindhttp://www.phpwind.net (官方)PHPBB http://www.phpbb.com 中文汉化官方网站: http://www.cnphpbb.com 华育论坛 (文本) http://www.hycenter.net/hybbs/ FaeryBoard (商业) http://www.faeryboard.com/ zChain Bulletin Board http://www.zchain.net/default/msgforum.htm 疯狂论坛 http://www.ofyou.com/fastcb/ (没做了)BBForum(基于vbb开发的) http://www.21php.com/forums/ 帝国论坛 http://www.phome.net/ebb/index/ (新力军)驿林论坛 ELB http://www.elstu.com/bbs ABB Portal(基于wbb开发的) http://www.abbcn.com/abb/ CTB文本论坛 http://ctb.11cn.org/ SRPBoard http://bbs.srpboard.org/ 时代论坛  http://trail.51.net/bbs/ Celeste Bulletin Board(商业) http://www.celestesoft.com/ Ofstar Board (文本) http://www.ofstar.net/ BMForum (文本) http://www.bmforum.com/bmb/ NEHK_BBS http://home.dqt.com.cn/~nehk/bbs/ 超闪论坛(FlashBBS) http://www.sinobbs.com/bbs

Saturday, June 04, 2005

my first and "have a try" web

mistake, job, son.....in here, there.....

Friday, June 03, 2005

use job attract

put ad on newspager, group mail..... 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