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教育模式 洋爸爸土爸爸访谈 2
记者:虽然你们在把握严格和宽容尺度上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最后你们的孩子都十分争气,成为令同龄人羡慕的优秀人才。我很好奇,在你们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的母亲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王福志:我认为他妈妈就是做后勤的,把衣服洗好,把饭做好就可以了。教育孩子更多是由父亲承担,我觉得这是父母分工的不同,如果没有他妈妈做好了后勤工作,我也不会有这么多时间来教育王京。
记者:洋爸爸怎么看?
王伯庆:王可她妈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是个基督教徒,她对王可的影响是我没有办法代替的,她就像水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可的性格。我相信王可喜欢做家 务、有爱心、与人为善都是受到她妈妈的影响,而独立、自己对自己负责、好学等等则是我影响她的结果。我们俩在王可成长过程中,我是火,她母亲是水,从每一 个细节平衡着对王可的教育。当然我还是比较同意王福志先生的这个观点,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学校教育又没有办法满足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你们是怎样处理这种矛盾的?你们怎样评价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
王伯庆:我认为,今天是个性化教育的时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校只能完成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就像一颗树的树叶和树干一样,孩子的性格好比 大树的树干,树干的教育,80%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显得有点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出现的原因,当然,这样 说也许有一些偏激,但我只是想说明学校教育无法完成孩子的个性化教育已经是全球面临的问题。当然,知识教育主要要依靠学校教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家 长,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优点和缺陷,及时地用家庭教育来弥补。
王福志: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和王伯庆先生有相同的观点,我也觉得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影响更大。学校教育主要在于知识环节,学校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学习场所,但我的儿子我最懂,只有我知道怎样去训练他。我不知道全球的学校教育现在怎么样,但我知道在我们村里面,邻居都很迷信学校的老师,不知如何自己 去教育孩子,光是迷信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去管。另外,我还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现在的学校教育,一些学习规定和进度都非常的教条和 死板,所以我的两个孩子都跳级学习,而且这种跳级是非常轻松的。
记者:你们刚才都提到同样一点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要实施个性教育,能否举一些实例。
王福志:我的教育方法只有四个字:速度、效率。我要求王京要有豹一样的速度,鹰一样的敏锐,熊一样的力量。这都是我从动物身上学到的,总结起来就是速度、效率。
记者:你是怎样培养孩子的速度?
王福志:在小学阶段,我不重质量只重速度,孩子三个小时的家庭作业,可能一个小时就做完了,像他练字也是一样,我不要求他把字写好,只要写得快就行了,其 它的时间就可以跟我玩。我培养孩子的反映速度,我认为孩子有速度、有效率后,其他的事都会自己解决,如洗衣服,他虽然以前不会,但他上大学后自己就可以洗 了。因为有速度,王京就能多出好多时间,才可以连续三级跳,提前完成学业。
记者:你的数量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样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王福志:当然,这种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现在王京的字写得不好,现在他在读清华二年级,我也提醒他要好好练练字。我认为他现在只要想做,想改正原来的事情一 定能办得到。我对他有信心,我这是培养他的基本点。我培养他有自信心,特别是孩子在第一次拒绝清华的时候,我发现他老是玩,就告诉他你不能再玩了,再玩你 就考不上大学了,他竟然说还有半年时间呢着什么急,他有这样的信心就一定能做好事。
记者:王伯庆先生你又是怎样进行个性化教育的?
王伯庆:我的培养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而且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它。比如她在参加华盛顿州美少女选美比赛时,要交400多美元的报名 费,我们完全可以给她这笔钱,但我没有这样做,我要她自己去拉赞助。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她必须经受住失败、冷眼的 考验,我认为这些都是她以后人生中会遇到的。最后,她成功的凑足了报名费,并且在选美中获得第五名。个性化教育是一个长线的过程,特别是做父亲的应该用足 够多的时间去敏锐的观察孩子,细心体会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问题你发现的越早,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你们俩都强调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父母必须要舍得花时间去进行个性化教育,但这里面是不是还存在孩子天生是否聪明的问题,比如很多家 长会认为你们的孩子都是天才,他们的孩子就算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你们的教育体验故事和方式能否适应他们的孩子?你们写的书对他们 又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王福志:当然,既然是个性化教育,很多东西是没法去复制的,因为我孩子的特性并非是你孩子拥有的,你不能完全照搬,但这里面有很多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 东西在我跟王伯庆先生的回答中都能总结出来,比如,舍得花时间和孩子平等相处,我相信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也都愿意为孩子付出所有东西,只要你敢于付 出,真正发现了你孩子的特性和潜能,并正确的加以引导,我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成功的,我不相信神童和天才。起码我知道我的孩子并不是什么神童,他五岁还不会 完整地从1数到10,我家是世代农民,家族史上也没有一个大学生,关键在于后天的挖掘和培养。
王伯庆:《成长1+1》是我和我女儿相处十八年的总结,也是我们俩共同写作的结果,书的创作本身当然是非常个性化的,但我们的东西不是教育理论,也不是教 育公式,可以给大家照搬,我们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些经验,启发更多的家长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独一无二的方法,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我相信我 们的教育问题就会少很多了。
结束语:
虽然王伯庆和王福志两个爸爸本身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充分显示了他们个性化教育的特点,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要根 据孩子的特性决定,不能一概而论;但在这些个性化的教育中,我们又发现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都十分强调家庭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重视父亲在个性化 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坚强的性格,倡导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平等沟通,在沟通中尽早发现孩子的缺点和优势等等。也许,对于中国亿万计 的家长而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个性化的案例也不可能依瓢画葫芦,但在这两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两个爸爸的共同点中窥探出个性化 教育的关键点,而恰恰是这些关键点可以在每一个孩子教育中模仿和借鉴,也正是这些关键点决定着一个孩子究竟是天才还是庸才。我们不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像王京 和王可,培养出更多优势不同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毕竟一花独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美!
来自:文学城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