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者十大素质 3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IT名记刘韧的手笔,很生动。这就是潘石屹那个“一言8亿”的传奇故事。后来万通在海南做赔了本,多亏了潘石屹这一耳朵“听”来的8个亿,才有了万通的今天。后来兄弟几个又闹分家,于是诞生了潘石屹现在的红石和北京大北窑旁边的现代城。潘石屹能赚到这笔钱不是出自偶然,而是源于他的商业敏感。我们前面说过陈索斌。陈索斌是一个“海归”,在美国留过学,有经济学硕士的头衔。陈索斌所学与蜡烛无关,在创业之前他亦从未与蜡烛行业有过任何接触。为什么他会选择时尚蜡烛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呢?原来1993年的一天晚上,陈到一位朋友家中谈事,突然遇到停电,朋友的妻子赶紧找出一截红蜡烛点上,烛光下红彤彤的蜡烛一股股地冒着黑烟,忽明忽暗。朋友的妻子在旁边抱怨说:“如今卫星都能上天了,怎么这蜡烛还是老样子,谁要是能捣鼓出不冒黑烟的蜡烛,说不定能得个诺贝尔奖什么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触动了陈索斌,于是不久就有了“金王”。再不久,“金王”成了中国的时尚蜡烛之王。随着“金王”的成功,陈索斌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亿万富翁。对蜡烛黑烟的抱怨,相信不只陈索斌一个人听到过,为什么只有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呢?这只能归结于陈索斌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商业敏感。
如果说潘石屹、陈索斌最初的财富都是用耳朵“听”来的,那么夏明宪最初的财富就是用眼睛“看”来的。1989年,在山城重庆开着一家小五金杂货店的夏明宪,忽然发现来买水管接头(一种钢管)的人多了起来。他觉得很奇怪,这些人买这么多水管接头干什么用?后来一打听,才发现是一些先富起来的山城人,为了自身和家庭财产的安全,开始加固家里的门窗。买水管接头,就是为了将它们焊接起来,做成铁门防盗(那时候还没有防盗门的概念)。夏明宪发现这个秘密后,立即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马上租了一个废置的防空洞,买来相应的工具,刨、锯、焊、磨地干了起来。一个多星期,他就做了20多扇“铁棍门”,赚了一大笔钱。后来顺着这个思路不断发展,就有了现在的“美心防盗门”,与盼盼防盗门一起,成为中国防盗门行业两块响当当的品牌。原来的五金店小老板变成了现在的防盗门大老板,成为山城重庆数得着的一个财主。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上海有名的亿万富翁、洗浴业和餐饮业大佬施有毅(现任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依靠过人的商业敏感发达起来的。施有毅这样叙述自己的经历:“1995年,我从美国夏威夷坐飞机到东京……朋友带我到一个浴场去……通过洗这个澡,我茅塞顿开,觉得这个搬到中国非常好。”就是这样的一个日本浴,后来洗出了施有毅的万贯家财。施有毅敏感到什么程度?公安部发布法令,严禁驾驶员过度疲劳驾驶车辆:从事公路客运的驾驶员,一次连续驾驶车辆不得超过3个小时;24小时内实际驾驶时间累计不得超过8小时。他得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决定到高速公路旁边去修汽车旅馆。
一些人的商业敏感来自耳朵,一些人的商业敏感来自眼睛,还有一些人的商业敏感来自于自己的两条腿。北京人都很熟悉什刹海边那些拉洋车的,黑红两色的装饰,非常显眼。这些人都是一个叫徐勇的年轻人的部下。1990年,爱好摄影的徐勇出版了一本名叫《胡同101像》的摄影集,有对中国民俗感兴趣的外国朋友看到这本影集,就开始请徐勇带自己去胡同参观,讲解胡同文化历史。徐勇立刻就意识到这里有机会。不久他的以北京“坐三轮逛胡同”为主题的旅游公司办了起来。当初徐勇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朋友和家人的时候,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反对,北京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故宫、长城、颐和园……哪一个不比胡同更吸引人,有多少到北京来的人会有兴趣去看那破破烂烂的胡同,北京本地人更不会有兴趣。政府有关部门当时也不看好他的主意。现在,徐勇的“胡同游”却日进斗金,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北京人说一个人不懂事,会说他“没有眼力见儿”,意思是看不出好歹。其实,面对每天在眼前溜来溜去的商业机会,有几个人是有“眼力见儿”的?张维仰和北大名教授张维迎就差一个字,现在是深圳市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家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环保企业。1987年以前,张只是深圳市城管部门的一个普通员工。一天,深圳蛇口的一家外资企业找到深圳市城管部门,提出以每吨500港币的高价,请求帮忙处置其公司产生的工业垃圾。城管部门派人拉回来两三吨废物,却不知如何处理。一位工作人员将这些垃圾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废物中铜的含量很高,经过技术手段加以综合处理,可以制成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农业的化工原料硫酸铜。这件事当时也没有谁留意,却被旁边的张维仰默默记在了心里。不久,张维仰辞职创业,从为深圳企业处理垃圾做起,后来发展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变废为宝。当时适逢国家大力倡导环保,张维仰好风凭借力,一下子便发达了起来。应该说,当时这个机会摆在张维仰的每一个同事面前,大家机会是均等的。最后只有张维仰抓住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的商业感觉更好,再辅之以强大的行动力,所以,他能够最后胜出毫不奇怪。
谈及商业敏感,梁伯强不能不谈。在财富道路上,梁伯强不是一个幸运儿。他曾经几次被命运打倒在地,但最后又倔犟地爬起来。他积累的财富几度灰飞烟灭,但又一次次在他“再来一次”的喊声中重新聚拢。1998年,或许是出于感动,命运改变了对梁伯强的态度,开始对他眷顾起来。这年4月的一天,梁伯强在一张别人用来包东西的旧报纸上,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话说指甲钳》。文章说,1997年10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在中南海会见全国轻工企业第五届职工代表时说:“(你们)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钳,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文章说,当时朱总理还特意带来3把台湾朋友送给他的指甲钳,向与会代表展示其过硬的质量、美观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并以此为例,激励大家要对产品质量高度重视,希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开发更多更好的新产品,把产品档次、质量尽快提高上去。
梁伯强读到这篇文章,眼前一亮。他再一了解,得知这件事令当时国家轻工部压力很大,为此成立了专案小组。轻工部还联合五金制品协会在江浙开了几次会议,寻求突破这个问题的方案,但都没有根本解决。梁伯强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兴奋,因为他做了十多年的五金制品,这正是他擅长的事情。他知道机会来了。梁伯强的“非常小器·圣雅伦”指甲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现在,梁伯强号称“世界指甲钳大王”。一个一向不顺的创业者,在蹉跎了半辈子后,终于靠自己的一次敏悟改变了命运。当然,梁伯强的成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懂得前文所讲的明势与借势。他借的是朱基讲话之势,借的是轻工部“老房子着火”之势,因而一举成功,一鸣惊人。
有些人的商业感觉是天生的,如胡雪岩,更多人的商业感觉则依靠后天培养。如果你有心做一个商人,你就应该像训练猎犬一样训练自己的商业感觉。良好的商业感觉,是创业者成功的最好保证。
6、人 脉
创业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每一个人创业,都必然有其凭依的条件,也就是其拥有的资源。一个创业者的素质如何,看一看其建立和拓展资源的能力就可以知道。
创业者资源,可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两种。内部资源主要是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及知识技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只不过这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属于个人罢了。创业者的家族资源也可以看作创业者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拥有一份良好的内部资源,对创业者个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但因为其中大部分不是通过创业者个人努力获取,而是自然存在的,具有天然属性,我们在此不作重点讨论。
我们希望在此讨论的是创业者外部资源的创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脉资源的创业,即创业者构建其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的能力。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之内建立自己最广泛的人际网络,那他的创业一定会非常艰难,即使其初期能够依靠领先技术或者自身素质,比如吃苦耐劳或精打细算,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我们也可以断言他的事业一定做不大。除非他像比尔·盖茨,能开发出一个WINDOWS,前无古人,无可取代,只好由他独霸市场。
创业者人际资源,按其重要性来看,第一是同学资源。现在社会上同学会很盛行,仅北京大学,各种各样的同学会就不下几十个,据说其中有一个由金融投资家进修班学员组成的同学会,仅有200余人,控制的资金却高达1200个亿,殊为惊人。据说是中国最好的工商管理学院之一的上海中欧工商管理学院,除了在上海本部有一个学友俱乐部外,在北京还有个学友俱乐部分部。人大、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有同学会或校友会分会,在这些地方,形形色色的同学会多如恒河沙数。
周末的时候,到北大、清华、人大等校园走走,会发现有很多看上去不像学生的人在里面穿梭。其中有许多人是花了大价钱从全国各地来进修的。学知识是一方面的原因,交朋友是更重要的原因。对于那些“成年人班”,如企业家班、金融家班、国际MBA班等班级的学生,交朋友可能比学知识更加重要,有些人惟一的目的就是交朋友。一些学校也看清了这一点,在招生简章上就会明白无误地告诉对方:拥有ΧΧ学校的同学资源,将是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科学投资》研究的上千个创业者案例中,有许多成功者的身后都可以看到同学的身影,有少年时代的同学,有大学时代的同学,更有各种成人班级如进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学。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国富豪南存辉和胡成中就是小学和中学时的同学,一个是班长,一个是体育委员,后来两人合伙创业,在企业做大以后才分了家,分别成立正泰集团和德力西集团。一位创业者在接受《科学投资》的采访时说,他到中关村创立公司前,曾经花了半年时间到北大企业家特训班上学、交朋友。他开始的十几单生意,都是在同学之间做的,或是由同学帮着做的。同学的帮助,在他创业的起步阶段起了很大的作用。
实际上,同学之间本来就有守望相助的义务,在现今这个时代,带着商业或功利的目的走进学堂,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当。
同学之间因为接触比较密切,彼此比较了解,同时因为少年人不存在利害冲突,成年人则大多数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彼此也甚少存在利害冲突,所以友谊一般都较可靠,纯洁度更高。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值得珍惜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之一。
与同学相似的,是战友;可以与同学和战友相提并论的是同乡。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乡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曾国藩用兵只喜欢用湖南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老乡拉帮结派,成群结伙的。正是同乡之间互为犄角,互为支援,才成就了晋商和徽商历史上的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几乎所有商业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气派的建筑不是徽商会馆,就是晋商会馆。会馆者,老乡交游约会之馆也。如今,一个人要外出创业,比如一个湖南人要到深圳创业,或者一个福建人要到纽约创业,老乡众多仍然是最有利条件之一。这是近年来各地同乡会风起云涌的原因。同学资源和同乡资源,可并称为创业者最重要的两大外部资源。
第二是职业资源。对创业者来说,效用最明显首推职业资源。所谓职业资源,即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为他人工作时所建立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项目资源和人际资源。充分利用职业资源,从职业资源入手创业,符合创业活动“不熟不做”的教条。尤其是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像美国或欧洲国家一样,普遍认同和执行“竞业避止”法则的情况下,选择从职业资源入手进行创业,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创业成功的捷径和法宝。如昆明的“云南汽车配件之王”何新源,在创办新晟源汽配公司之前,就在省供销社从事相同工作;有名的宝供物流,其创始人刘武原来也是汕头供销社的一名“社员”,被单位派到广州火车站从事货物转运工作,后来承包转运站,再后来利用工作中建立的各种关系,创立了宝供,通过为宝洁公司做物流配送商,一举成为国内物流业之翘楚。前中学数学教师、“好孩子”创始人、《福布斯》中国富豪宋郑还是通过一位学生的家长,得到了第一批童车订货,这才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童车这样一个赚钱玩意儿的。同时,宋郑还做童车的第一笔资金也是通过一位在银行做主任的学生家长获得的。如果没有学生家长的帮助,宋郑还可能会一事无成。而万通的冯仑和王功权原来则是同事,两人曾一起在南德工作过,后来两人离开南德,携手海南打天下,才有了现在的兴旺发达。冯仑和王功权在事业上是一对绝配,仿佛《封神演义》里面的哼哈二将,一个弹,一个唱,配合得天衣无间。
据调查,国内离职下海创业的人员,90%以上利用了原先在工作中积累的资源和关系。
第三是朋友资源。朋友应该是一个总称。同学是朋友,战友也是朋友。老乡是朋友,同事一样是朋友。一个创业者,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谈得来,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时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朋友尤如资本金,对创业者来说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是至理名言。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交朋友,没有几个朋友,肯定只有死路一条。俞敏洪为跟警察交朋友,喝酒喝到差点死过去,但他后来发现,自己这“差点一死”,值!《科学投资》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应列在创业者素质的第一位。
7、谋 略
楚霸王之所以不值得人们同情,一在于他的有勇无谋,二在于他的妇人之仁。商场如战场,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早晚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可口可乐成功30法则,条条光明正大,那是因为它做到了现在这么大,如果它当初创业,就推出30法则,恐怕早就被敌人吃掉了。
创业是一个斗体力的活动,更是一个斗心力的活动。创业者的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创业成败。尤其是在目前产品日益同质化,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创业者不但要能够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奥普浴霸现在是国内浴室取暖产品的第一品牌。其创始人、杭州奥普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杰,在1993年将浴霸产品引入中国的时候,国人尚没有在浴室吊顶的概念。方杰想了一个办法,将浴霸定位为时尚产品,并且专门针对那些二十来岁的漂亮姑娘进行营销。方杰的说辞是:“我是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归派。在国外作为一个白领能不能在家洗个澡,是一个时髦的生活方式,是你家里面生活状态的一个标志。”海派小姑娘的标志,就是崇洋媚外,瞧不起“自己人”,如果有任何东西,能够将她们同周围土里土气的“自己人”区分开来,她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方杰就巧妙地利用了上海人的这种“海派”心理,将奥普浴霸在上海滩一炮打响。
现在很多人很佩服冯仑,觉得这个人能做能侃,很了不起。冯仑不是有了钱才有本事,他是因为有了本事才有了钱。1991年,冯仑和王功权南下海南创业的时候,兜里总共才有3万块钱。3万块钱要做房地产,即使是在海南也是天方夜谭。但是冯仑想了一个办法。信托公司是金融机构,有钱。他就找到一个信托公司的老板,先给对方讲一通自己的经历。冯仑的经历很耀眼,对方不敢轻视;再跟对方讲一通眼前商机,自己手头有一单好生意,包赚不赔,说得对方怦然心动;然后提出:不如这样,这单生意咱们一起做,我出1300万元,你出500万元,你看如何?这样好的生意,对方又是这样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有什么不放心?好吧!于是该老板慷慨地甩出了500万元。冯仑就拿着这500万元,让王功权到银行做现金抵押,又贷出了1300万元。他们就用这1800万元,买了8幢别墅,略作包装一转手,赚了300万元,这就是冯仑和王功权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冯仑的说法:“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时候,你就真的有钱了。”冯仑初到海南,尽管没钱,也一定要将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言谈举止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是很有实力的样子。
《福布斯》中国富豪陈金义当年也有过这么一番经历。陈金义在没有发迹前,有机会做一个蜂蜜加工厂。建一个蜂蜜加工厂需要30万元,但当时陈金义手头仅有3万元。他将这3万元存入银行,随后又利用这3万元做抵押,从银行贷出6万元,又用6万元做抵押,贷出12万元,如此一直到贷出办工厂所需30万元。蜂蜜加工厂办起来,陈金义的事业也逐渐走上正道。现在这成为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有人说他们这是空手套白狼,其实不然,最多他们是利用了银行制度上的缺陷。有能力利用现存制度的缺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市场经济的假设基础,就是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想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结果是人们在利己的同时达到了利人的目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效益都达到最大化。说到钻空子,商人的天性就在于找空子、钻空子。有人钻空子不奇怪,如果眼见着空子在那里没有人去钻,那才是奇怪的事情。谈到空手套白狼,哪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不需要经过一个空手套白狼的阶段呢?空手而能套到狼,不是智慧又是什么呢!
吴敬琏写过文章《何处寻找大智慧》,对创业者来说,无所谓大智慧小智慧,能把事情做好,能赚到钱就是好智慧。京城白领没有几个没有吃过丽华快餐的,京城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见漆着丽华快餐标志的自行车送餐队。丽华快餐由一个叫蒋建平的人创立,起家地是江苏常州,开始不过是常州丽华新村里的一个小作坊,在蒋建平的精心打理下,很快发展为常州第一快餐公司。几年前,当蒋建平决定进军北京时,北京快餐业市场已近饱和。蒋建平剑走偏锋,从承包中科院电子所的食堂做起,做职工餐兼做快餐,这样投入少而见效快;由此推而广之,好像星火燎原,迅速将丽华快餐打入了北京市。假如蒋建平当初进入北京,依循常规,租门面,招员工,拉开架式从头做起,恐怕丽华快餐不会有今天。
谈到商业谋略,梁伯强是最令人敬佩的一个。梁伯强想做指甲钳,在国内却找不到过硬的技术,找来找去,他发现韩国人在这方面行,技术好。可是韩国人一向抠门,对自己的技术看得很严。公开向韩国人讨要技术肯定不行,出钱买人家也未必肯卖。为了从韩国人那里偷师学艺,梁伯强想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第一步,他先想办法成为韩国人的代理商,为其在中国内地批发销售指甲钳。这样既建立了自己的指甲钳销售网络,又取得了韩国人的信任。第二步,在取得韩国人的信任后,梁伯强便开始找借口,说韩国人的货这不行哪不行,质量不过关,产品老崩口,天天找韩国人的麻烦,把自高自大的韩国人气得不行。最后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质量过关,韩国人竟在一怒之下,将产品生产材料和工艺流程都告诉了他。梁伯强一听大喜过望,立刻自己开打,“非常小器·圣雅伦”于是呼啸出山,一亮相就获得满堂彩。
梁伯强偷艺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华人第一首富李嘉诚。李嘉诚当年未发迹时,为了获得塑料花的生产工艺,也曾到意大利演了这么一出。看来,财富强人有时在财富智慧上也是惊人相似。
谋略或者说智慧,时时贯穿于创业者的每一个创业行动中。王传福做比亚迪,别人都是用整套的机器代替人力,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量的人力代替机器,只在不得不用机器的少数几个环节才使用少量的机器。原因在于,王传福知道,作为一个劳动力供应的大国,中国工人的人力成本远低于购买成套机器设备的成本。使用人力代替机器,虽然使比亚迪的工厂变得不那么好看,显得不那么现代化,但却使比亚迪的生产成本一下子就降了下来,竟低于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人40%。凭借价格优势,比亚迪在世界市场横扫千军,将日本人打得稀里哗啦。王传福也在短短数年之内,积累了巨量的财富,进入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2002年排名第41位。
谋略,说白了就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韦尔奇和通用的“6个西格玛”席卷中国企业界,中国企业界人人奉韦尔奇为神灵,奉“6个西格玛”为圭臬时,一位创业家说了话。他说:“在我的企业里,在我目前这种状况下,我只需要3个西格玛、4个西格玛就足够用了,如果一定要我在我的企业里推行6个西格玛,那么我的企业必死无疑。”现在,这家伙的企业做得很不错。
对于创业者来说,智慧是不分等级的,它没有好坏、高明不高明的区别,只有好用不好用,适用不适用的问题。当年谢圣明带着红桃K一帮人,在农村的猪圈、厕所上大刷广告时,遭到了多少人的嘲笑。但是,如今在猪圈上刷广告的谢圣明已经成为了亿万富翁,而当年那些讪笑他的人呢,当年怎样贫穷,如今依然怎样贫穷。我们归结创业者智慧:不拘一格,出奇制胜。作为创业者,你的思维是否至今依然因循守旧?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