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7, 2005

两种教育模式 洋爸爸土爸爸访谈

来自:文学城

记者:最近有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英文书,直译过来的中文名叫《教孩子55招》。这本书现在在美国非常受父母和老师的欢 迎,我这个朋友看了以后,也觉得很受启发,他说让我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中国的读者。我最近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也发现了两本书,《成长1+1》和《孩子向 前冲》,这两本书同样是讲孩子的教育,而且也都有不俗的市场反映,今天很高兴能够同时见到这两本书的作者,王伯庆先生和王福志先生,你们好。

王 伯庆、王福志:你好,谢谢!
记 者:很有意思的是二位都姓王,就叫两个王爸爸吧!王伯庆先生是美籍华人,教育观念中吸取了许多西方教育的经验,我们姑且把您 称为洋王爸爸;而王福志先生是河北昌黎县土生土长的农民,教育过程中采用更多的是中华传统教育方式和自己摸索的经验,我们就把您称为土王爸爸。对于你们的 孩子在学习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在性格方面的健康成长,我相信两位王爸爸都有许多教育心得,今天我想代表许多关注你们书的读者,就你们书中所谈到的教 子经验与你们进行一次教育对话。

王伯庆、王福志:好的。

记者:竟管中国与美国在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我们 可以看到,所有的父母都对教育类图 书很感兴趣,像《教孩子55招》、《成长1+1》和《孩子向前冲》这些教育体验类图书在全球都比较受欢迎,我听说《成长1+1》现在在美国也卖得很火,所 以首先我想请问一下洋爸爸,你90年赴美,作为受传统中国文化熏陶很深、喜欢阅读中国历史的洋博士,怎样看待眼下全球教育这个问题?

王伯 庆(《成长1+ 1》作者):你提到的《教孩子55招》在美国的确很受欢迎,前几天在西雅图时许多朋友都在谈论,但我唯一的女儿已经经过了这本书涵盖的教育阶段,所以我自 己并没有读过这本书。就我自己的体验,全球对教育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教育特别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发展却十分缓慢,没有跟上经济 发展的脚步;第二个方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孩子们所处的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而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传统的幼儿园、中 小学教育则依旧维持着工业革命时代的特质,学校教育一味追逐规模化、模式化,却忽视了个性化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更强 调个性化的发展,这对传统模式化、脸谱化的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怎样发现和尊重每个孩子的特殊性,培养和发挥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变成一个全球性问题。如果 完全依赖学校,学校就好比机械化大生产的流水线,根本没有可能也不允许对每个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此个性教育的重任就必然转移给了家庭,事实上,也只有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个性最有发言权。在这个时候,如何处理事业与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当今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教学案例和书籍也就自然受到家 长们的观注,我认为教育类图书的畅销与流行,正反映了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既有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某个地域存在的问题。

记者:洋爸爸在美国呆了十几年, 有好几个博士硕士头衔,具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那么作为只读了高中一年级就辍学,并且一直生活在中国北方农村的土爸爸(王福志)先生,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个 问题的呢?

王 福志(《孩子向前冲》作者):我没有王伯庆先生的高学历背景,也不会讲那些大道理,我只知道对我来说,孩子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们全 家的希望,我爱我的孩子。我家是世代农民,没有读过什么书,在王京(王福志的大儿子)之前,家族里从没出过一个大学生,我们吃了一辈子没有文化的苦,我不 能让我的孩子也不读书,重走我走过的老路,所以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培养他。虽然我不能直接在知识上教育他,也不可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给他花钱参加各 种补习班,但我有一样东西可以无限的给他,那就是时间。我认为对孩子最好也是最能发现孩子个性的方法就是父母的这种时间与爱的付出。每一个父母都爱他们的 孩子,也都想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才,如果有一些成功的经验跟这些父母共享,我想他们是愿意倾听的,就像我,如果有成功的父母到我们村来讲培养孩子的成功经 验,讲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我也会去听。

记者:在你们的书中记录了很多培养孩子的好方法和真实体验,在这里,你们能不能分别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一下,你们俩 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最深刻、或者说最令你们感到骄傲的事情?

王伯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进行个性化教育。我的 女儿王可五岁跟我到美国,在他乡异境很不容易,其实我一直是一个传统观念很严重的父亲,我只是希望她能够有个平和健全的性格,最后能当个好太太、好妈妈, 当然我也希望她出人头地,优秀卓越,但我并不拿这个去压他。我比较注重培养她独立、有爱心、帮助他人、坚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性格,其它的我很少管,因为 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具备了这样的性格,其他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能做好。有了这样的性格,王可自己就会去努力学习,知道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一直到 最后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给了我这个爸爸最大的惊喜。

王福志:我只有一个念头,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比自己能干,不要被别人说成只是捣腾小 鱼小虾的小贩,我 告诉他上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进入好的大学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才能离开黄土地,才能去展翅高飞。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得不断地、敏锐地去发现孩子的各种潜能 以及性格的优势和缺陷。而要发现这些,光靠家长的权威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平等沟通。其实我的教育是在跟孩子不断地玩耍中完成 的,在玩中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的性格,我觉得有了这些性格,学习不用我管,自己就会出成绩。

记者:我很好奇王福志先生你是源于什么动机写《孩子向前 冲》这本书的?以你的文化程度写作这本书有没有什么困难与障碍?

王 福志:在我儿子王京2000年拒绝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后,2001年又拒绝了清 华的时候,村里的人、王京的老师、校长甚至我的母亲、王京的奶奶都指责我不正经,甚至骂我有病,不明白为什么要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而且也指责我跟儿子不成 体统,不像父子关系,倒像是兄弟关系或者朋友关系,这么大的事情竟然由着儿子作主,这在农村是很不可思议的;但当我儿子第二次以更高的分数考上清华自己喜 爱的专业时,当时他是全秦皇岛市的状元,河北省的前十名,这时我的邻居、左邻右县的家长都纷纷来找我取经,甚至还有别的省份的父母在报纸上看到我们的事迹 后找到家里来的,学校还专门安排我给几千名家长讲教育体会,甚至有的迷信的乡亲还说,可能我家的房子风水好等等。我想写这本书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想向大家 证明,我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也没有学过什么教育理论,但我不是一个不正经的人,我爱我的孩子,可以为了他放弃我所有的东西,我捣腾小鱼小虾的教育方法是基 于对孩子个性的了解,这是最朴实的因材施教。第二个原因,还有很多跟我一样文化程度的人,他们没有像王伯庆先生这样好的经济和知识背景,但他们渴望自己孩 子成功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王伯庆先生更强烈,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考上好大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他们非常希望从我这得到一些建议,而 且是真实的建议,不是传说的绯闻故事,比如说风水好啊、孩子是神童等等。当然这本书最后出版得益于策划人、编辑们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非常感谢他们。

记 者:刚才二位爸爸在谈到孩子教育的时候,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终生财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接受不同的个性化的教育,那么你们二位 是怎么样去发现孩子的个性以及因材施教的呢?

王福志:我能发现孩子个性的最大秘密就是跟孩子一起玩。多付出一些时间跟孩子相处,以朋友身份平等的和他交 流,同时在玩的过程当中,发现并帮助孩子克服可能会阻碍他发展的一些缺陷。

记者:能举个例子吗?

王福志:比如说当我发现自己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比较胆小 时,我就带着他去挖“坟”。

记者:挖坟?!,不怕死者的家人跟你们拼命吗?

王 福志:呵呵,别误会,其实就是些荒土包,但我告诉王京是土坟,以此来锻炼他的 胆量而已;再比如王京小时候很怕蛇,我就故意抓蛇放到他的被窝里,目的也是训练他的胆子。另外,我会每星期带他去爬山,就是我家那边那种大石头山,而且我 每次只允许王京带一瓶水。王京经常由于体力上的问题和超负荷运动,想要歇会儿,我坚决不允许,告诉他你就是爬也要爬到山顶,不能半途而废,目的是训练他的 毅力与耐力。我不懂多少教育理论,但我想只要你对孩子真心实意的爱,你就能发现孩子身上的弱点和优势,我把自己这种方法称为“魔鬼式”训练法,虽然王京当 时觉得困难,但现在回过头来,他的很多长处都来源于这些特殊的磨练,所以现在我也把这些方法用在我的二儿子身上。

记者:的确比较新鲜,如果说你这些方法都 用了,但你的孩子最终并没有考上大学,那可能你真成不正经了,但事实证明你成功了。王博士呢,你又是如何发现你女儿的个性并加以培育的?

王 伯庆:有一点我 与王福志先生有些相似,我也在我女儿身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但王先生的方法在我看来比较野蛮,用到女孩身上可能比较困难。相对王先生的魔鬼式训练方法,我的 就比较温柔了,可能更适合教育女孩子。我个人非常喜欢看书,我也注重培养女儿喜欢看书的好习惯,这样我们就有非常多的时间呆在一起,因为在美国也比较孤 单,不像在这边有那么多的朋友可以聊天,所以我就喜欢和王可聊,从她很小的时候我就把她拽过来谈论政治、历史,在讨论中了解她的思维和想法,开始她经常抱 怨我的唾沫飞溅在她的脸上,但后来她也养成了看书和跟我讨论的习惯(笑)。我觉得小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好的习惯,你首先要培养自己 的好习惯。现在国内的很多家长,自己天天看电视、打麻将,却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怎么可能呢?受我爱阅读的影响,王可很小就读完了英文版的四大名著,甚至还 读了《论语》、《道德经》,在长期的阅读和相处中,我发现王可自律性很强,但比较内向,观察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有意识的积极开导她去参加一些活动,培养她 的爱心、培养她和别人相处、竞争和外向的性格。为了培养她有爱心和珍惜自己的好环境。我每隔几年就要把她送回中国,到她母亲当年插队的四川雅安生活几个 月,让她了解其他同龄孩子的学习环境,有了好坏比较后,她自己就能更珍惜我们为她提供的好的学习环境。王可受她母亲的影响,非常善良、有爱心,为了鼓励她 这种行为,我跟她说你每年圣诞节前捐助给慈善机构多少钱,我就再加一倍给你一起捐出去,以此培养和鼓励她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我还坚持每天带王可去游泳1个 小时,从未间断,因此王可有很好的身体素质。

记者:非常有意思,你们两位都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土爸爸没有更多的环境与 道具,就跟孩子在 大自然中玩;洋爸爸因为有比较好的教育环境,能玩出很多花样。虽然方法不同,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现在在孩子教育中,有一个家长们普遍反映很难把握的问 题,那就是如何把握爱护与批评教育之间的尺度,能不能谈你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和经验。

王福志:我虽然在学习上对孩子很严格,有时候甚至有点 不近人情,但在生 活方面我对孩子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我相信只有让孩子确信你是爱他的,他才能在你批评教育他的时候听得进去,不产生抵触心理。比如,我可以在千里之外因为孩 子的一个电话放下一切跑回去,我孩子很怪,只要我半个月不见他,他就会发烧,不管怎么吃药都没有用,但只要我回去摸摸他的脑袋立刻就好了。我不让他做任何 家务事情,从小到大他都没有做过一丁点家务事,孩子的头发也是一直由我亲自给他剪,我还一直给他剪指甲直到上高中。

记者:这是不是有点溺爱过度了?

王 福志:我不认为这样做过度,我想这是一种平衡吧,说的不好听就是“软硬兼施”。如果你一味的严格,孩子就会产生逆反,我要让孩子知道我对他的爱,只有他 真正了解了,才不会把我对他在学习上的严厉要求当成是恨,才能接受我的特殊训练,因为他始终知道我真的是为他好。当然,过度溺爱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家长要 分清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掌握一种平衡。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勇敢、毅力、耐力训练,比如我要求他连续六七个小时做作业,这些训练都是相当苛刻和严格的, 但在生活方面,我愿意为他做很多事,这是一种铺垫,如果没有这种辅垫,也许他根本不可能接受这种魔鬼式的训练。因为这种平衡掌握的很好,从小到大,我从来 没有跟孩子发过一次脾气。

记者:这很难得,难道你的孩子真的没有让你气得不得了的时候吗?

王福志:当然有,但每当这个时 候,我就想想别的事,甚至给他唱一 首歌,或许里面会有一句“坏小子”之类的歌词来从侧面批评他,这时王京就乐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在比较融洽的氛围中批评他哪些做的不好,以后应该怎样避免等 等,这个时候他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沟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自己心中也会受到责备,如果这时家长一味地骂他,反而容易产生破 罐子破摔的抵触心理。我就不这样,如果王京不及格,我会陪他去买衣服,如果王京做错了事,我会鼓励他,而在他考得好的时候,在他成功的时候,我则会去说他 的缺点,批评他需要改进的方面,这个时候孩子是高兴的,这个时候他才听得进去。

记者:王福志的这个呵护与腻爱是有代价的,他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接受他的魔鬼 训练,并从训练中成长起来,不知道王伯庆先生是怎样把握爱与批评的尺度的?

王 伯庆:我不太同意王福志的观点,我认为在生活上溺爱孩子代价太大。孩子总是要 走向社会的,不可能一辈子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如果我的女儿连洗衣服这些最基本的事情都不会做,我无法想像她能在其它方面有什么作 为。孩子光成绩好并不算成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学习传统美德。从小我就要求王可在家里帮她母亲做家务事,我还安排到医院去做义工,周末给无家可归的人做 饭,我认为这些是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让孩子学习的。我非常注重培养她的自理能力,比如来中国或者去任何地方旅行,她会帮我整理衣服,帮我削苹果,而她自己的 行李即使再重一定是自己拿,自己的事自己干,我要让她知道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处理,而且还要想到去帮助别人。在这些生活细节方面,我对女儿比较严格、 苛刻,但是我对他的这种细节上的关注和提醒,同样会让她觉得我是很爱他的。相反在学习上,我倒是充分信任孩子的能力,相信她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学业,只是在 孩子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我才会及时地进行帮助,比如,我曾经以中国式的题海战术,非常有效地帮助她度过了对她这个年纪的学生而言非常艰难的数学AP考 试难关,我帮助她申请大学,帮助她最终在哈佛和其他众多争相录取她的名校中作出选择等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