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8, 2006

常州纳科人去楼空,机会主义充斥大陆晶圆代工业?

作者:王彦

就在常州纳科被爆人去楼空、经营惨淡之时,另外一家企业也传来负面消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晶圆代工行业人士在接受《电子工程专辑》电话采访时表示,常州纳科并不是第一家被搁浅的项目,不久前宣布以6亿美元投资在北京林河工业区开土动工的阜康国际项目同样也因为资金不到位而出现问题。“事实上,阜康国际项目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该人士透露。

对于常州纳科的遭遇,另外一家晶圆代工企业人士则表示,完全属于“意料之中”。他指出,事实上,常州纳科已经是该市第二家陷于困境的晶圆企业。而这样的例子近年来举不胜举,宁波中宁就是以一具空壳告终。

尽管对于常州纳科还都不是非常了解,但两位受访者都称,在常州出现晶圆项目本身就有些奇怪,因此出现危机也合乎情理。“选址就有问题,这里没有人愿意来。”一位人士称,“而如果拉不到好的技术队伍,如何得到后续资金的支持?”

中国大陆半导体业、特别是晶圆代工业在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一股冒进的建厂运动。各地都在蜂拥上马。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都还处于亏损状态,真正赚钱的企业可谓少之又少。

“主要是因为晶圆项目需要的投资巨大,而且在最初几年还需要设备折旧。”第一位受访者说,“建立一个新厂起码需要5亿美金的投资。”

“大陆晶圆厂的市场往往还与政府息息相关,典型的像HH-NEC的二代身份证项目。”

地方政府对建立新厂的热衷程度,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据知情人士透露,某晶圆大厂在中国大陆的若干个新建项目就完全由地方政府牵头,包括资金、厂房,该晶圆厂只负责运营,实际上风险由政府承担,现在业界对此都三缄其口,如此大的项目都快建成了相关的报道却几乎没有。

然而许多人士都在担心,这一波的建厂浪潮下面是否涌动着另外一股暗流:机会主义者们想借机从出手阔绰的地方政府手中骗钱。“不得不承认,许多失败的项目都存着估计不足的原因,但这里面确实不乏许多机会主义者。”

屋漏偏逢连阴雨

另外,虽然中国本土IC设计企业已经开始起步,但其代工需求量远不足以满足目前大陆晶圆厂的庞大胃口。SMIC只是不久前在一次公开场合表 示,智多微电子已经成为其目前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客户事实上,几乎所有晶圆厂的客户大部分都来自国外。目前中国大陆企业创造的需求每年只有几百万片,仅HH -NEC一家的产能就足以完全消化。

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晶圆企业还不注意产业健康发展而正被本土IC设计企业抛弃。复旦微电子技术总监李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一片 繁荣景象的晶圆代工项目有些是具有玩票性质的资本。但是一旦看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得到回报,则会迅速甩卖或者退出。他承认,有机会主义者存在。

“在许多行业外人的眼里看来,半导体好像非常热闹,其实这里面很辛苦,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竞争和倾销现象。”他说,“再加上行业成本已经非常透明,企业利润下降的非常厉害,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压力都非常大。”

就目前来看,本土晶圆代工行业已经出现了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李蔚指出,同国内厂商的合作已经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复旦微电子在本土和国外晶圆厂的代工项目大致上五五分。“主要是国内很多项目需要支持。另外从长远来看,我们也需要在国内产业链上发展。毕竟这里沟通也方便。”李蔚表示,02~03年,国内晶圆厂刚起来的时候,合作还不错。

但是近两年这些企业的风格开始出现变化。“国内晶圆企业的人员流动率非常大。”他说,“我们在开发新工艺时需要长期的技术支持和配合,但是人员流动使得相关支持和服务的质量开始下滑。”

鉴于上述因素,李蔚透露,复旦微电子正在对上述合作进行调整和考虑,把较重要的产品交给国外晶圆厂来做。“本土厂家无论在技术支持还是在质量控制上与国外对手还是有差距的。”他说。

李蔚最后还指出,本土晶圆企业还存在着重量不重质的问题。

2 Comments:

At 5:24 PM, Blogger longstore said...

由于无晶圆厂设计公司的大力推动而曾经一度繁荣的晶圆代工产业,最近的日子似乎越来越难捱了,尤其是在中国。

“公司还在那里,但已人去楼空”—纳科微电子率先上演“空城计”

国际半导体设备暨材料协会(SEMI)中国(上海)市场研究经理Samuel Ni日前公开表示,像纳科微电子(Nanotech Corp.)这样曾经大有希望,且背后有芯片大鳄英特尔扶持的中国初创晶圆代工厂商,现在却濒临破产。

虽然该公司的网站首页的banner还在不停地滚动着:“中国半导体界又将升起一颗闪亮的新星”,但是该网站公司新闻栏中最近的一个新闻则是9个月前的消息,这则新闻称:“纳科(常州)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基建工程“十一”长假工地建设者未曾休息,一鼓作气,十月四日打完最后一根桩,至此共打桩三千余根,完成了全部打桩作业。”从这个9个月前的新闻中,我们似乎还能看到热火朝天的工地,然而,仅仅过去9个月,这颗“新星”却陨落了。

2004年,英特尔和纳科微电子就制造技术与设备转让达成了协议,据信这是英特尔在中国签署的第一份此类协议。英特尔向江苏常州的纳科微电子提供了0.35和0.25微米制造工艺的使用许可,英特尔还将帮助培训纳科微电子的员工,以及向该公司提供足够的200毫米晶圆设备,使其每月能够达到15,000片晶圆的产能。

Samuel Ni遗憾的说:“公司还在那里,但已人去楼空”。纳科微电子的前景不容乐观,经营状况也很惨淡,该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已经辞职。

电子工程专辑就此事专门致电该公司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新星陨落,“水晶球”预言产业将以悲剧收场?

也许大家还记得,不久前公布的EE Times第五版全球60家最具潜力半导体初创公司(60 Emerging Startups list version 4.0)名单中,还闪烁着包括纳科微电子在内的五家中国公司的身影。此前,纳科微电子也曾两度上榜。

为何这样一个被业界普遍看好的“初创之星”却即将“陨落”?这是否预示着中国,甚至是全球晶圆代工产业未来的命运?

Samuel Ni断言,尽管中国对于IC的需求旺盛,但半数以上拥有晶圆厂的中国芯片厂商终将走向失败。

虽然中国芯片需求继续增长,但许多观察家曾经预言,中国晶圆领域将出现整合。Samuel Ni表示,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许多有希望的中国芯片厂商正面临着缺乏伙伴和制造经验的严酷局面,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半导体市场的激烈竞争。 Samuel Ni明确指出:“能够生存下来的将不到50%,可能只有40%。”

全球晶圆代工舞台,“新锐换老兵”戏码已然上演

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新鲜面孔涌现在早已硝烟弥漫的晶圆代工战场,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制造商在中国建立了晶圆厂,或者宣布了在中国兴建晶圆厂的计划。目前,在中国仍有大量新的芯片厂商进入该领域,有些厂商则正在走整合之路。当然,更多的厂商正处于困境之中。

SEMI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有30多家芯片厂,包括一些比较老的工厂。目前约有8-9家200毫米工厂在中国运营,只有一家300毫米工厂,属于中芯国际。

市场调研公司Information Network数据显示,2004至2008年之间,至少有43家晶圆厂计划上马。同时,至少有12个当地政府热衷于吸引芯片项目投资。而在中国最近批准的十一五规划中,兴建若干家200毫米工厂及300毫米晶圆厂也成为其重要主题。

 
At 2:00 PM, Blogger eezyy info said...

你好我已经把你的文章摘要放到我的学习英语的网站上了,有空你可以看看。
www.eezyy.info
Eezyy News 是一个仿 Digg 网站。与 Digg 不同只提供英文界面以及专注与互联网技术文章不同,Eezyy News提供中文界面,并且专注于留学生活以及英语学习,所有的文章由广大留学生和英语爱好者提供。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