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6, 2005

白手起家的中国晶片设计业

陈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许多机会返回中国。但这位在美国获得了高等学位并就职于一系列一流半导体公司的北京人却觉得,回国的吸引力还没有大到让他足以放弃在矽谷的舒适生活。

不过,几年以前情况开始改变了。随著中国政府开始鼓励私营企业投资半导体行业,一个新的产业正在渐趋形成,陈凯感到机会来了。2002年,他和两位 合作伙伴创办了鼎芯半导体(Comlent Technology Inc.),该公司从事移动电话用高级晶片的设计。自那以来,鼎芯半导体已从包括晶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在内的一系列重量级国际投资者手里筹集到了900万美元投资。该公司预计明年将开始向移动电话生产商提供晶片。

42岁的陈凯说,他满怀热情回国创业,希望为中国的发展出一份力。他说,如果中国想在21世纪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就必须发展一些有创新性的产业,不能总是生产鞋和雨伞。

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正加入到开创该国半导体设计产业的队伍中,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海外接受过培训,陈凯只是其中一员。他们的经历正可以说明中国在这一最具智力密集型特色的产业上究竟已取得了多大进展。中国目前在廉价产品生产领域居主导地位。

从洗衣机到个人电脑和电话,任何电子产品都离不开那些密布细小、复杂电路的晶片,晶片设计人员在构建晶片的过程中扮演了建筑师的角色。复杂的晶片设 计属于高附加值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随著自身的大规模制造业就业岗位日益向中国等低成本国家流失,都将发展目标瞄准了高附加值行业。

半导体设计业有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半导体设计公司能够创造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并能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全球最大的独立晶片设计企业高通 公司(Qualcomm Inc.)为例,该公司使用其CDMA无线技术从事的晶片设计工作创造了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高通上一财年的总收入为49亿美元。从事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组 装工作的公司只能获得5%左右的利润率,而成功的晶片设计公司却经常能达到两位数的利润率。

中国在晶片设计方面仍较美国和台湾等先进的经济体落后多年。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起步却正在吸引一些知名企业的关注。德国的英飞凌科技公司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和荷兰的飞利浦电子集团(Philips Electronics NV)等企业都已在中国建立了晶片设计业务。世界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简称: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Morris Chang)将中国的晶片设计产业比作一个从静止状态起步但却具有无限加速度的物体。台积电最近投资近10亿美元在上海附近开设了一家工厂,其目的之一就 是为了接大陆晶片设计公司的生意,这也是台积电在大陆开设的首座工厂。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长贝瑞特(Craig Barrett)本月访华期间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大量涌现的小型晶片设计企业正在成为该国晶片设计业的基础。

国际投资者也已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风险投资公司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Warburg Pincus LLC)今年7月同意向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Data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投资7,000万美元,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公司从事移动电话晶片的设计工作。未来几个月中,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Vimicro Corp.)可能成为首家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中国大陆晶片设计企业,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公司由几位在美国工作过的人士发起成立,人们普遍认为该公司 正计划在那斯达克市场上市。中星微电子的管理人士拒绝就此发表评论。

中国吸引晶片设计业者的主要是其对半导体的巨大国内需求,中国所需的半导体目前大部分依赖进口。在中国从事晶片设计还可以接近电子产品制造商,这类制造商目前日益在向中国集中,它们的产品需要大量使用晶片。

展讯通信有限公司(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Inc.)的著眼点是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市场。该公司由四位在外国工作过的工程师于2000年创立,它上个月在世界上率先开发出符合TD- SCDMA标准的移动电话晶片,中国政府希望TD-SCDMA这一本土开发的技术能够成为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3G)的标准之一。

展讯通信的总部在美国加州的桑尼维尔,但其400名员工中有350名在中国。该公司首席执行长武平说,公司已募集了6,100万美元资金,目前正在稳步实现全年收入达2,000万美元的目标,而其2003年时还未有收入。武平也是展讯通信的创办人之一。

在中国雇佣晶片工程师的成本要低于美国,中国芯片工程师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其美国同行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不过他们也普遍缺乏经验,因此其生产力 也较低。展讯通信对此的解决之道是利用其在美国矽谷的资深员工来为中国员工提供培训,正是这一策略使该公司获得了迅速发展。武平说,中国有巨大的可利用资 源。

中国目前仍缺乏高端的晶片设计公司。美国的研究公司iSuppli Corp.估计,中国现有近500家半导体设计公司,但多数都是可能不会长久生存下去的小公司。许多开办时间较长的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它们主要生产用于公 交系统的智能卡等基础产品。ISuppli估计,中国大陆的“无工厂”晶片公司──即那些只从事晶片设计,而将晶片生产工作外包出去的企业──今年的总收 入将增长43%,达到4.11亿美元。这还远不及台湾最大的这类企业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ediatek Inc.)一家的收入多,该公司2004年的收入预计将超过12亿美元。

但iSuppli预计,至少在2009年以前,中国的晶片设计业将继续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增长,较全行业平均水平快得多。中国最有实力的这类企 业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成熟起来。衡量半导体先进程度的标准之一是看晶片上所分布电路的宽度。目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其电路宽度只有90纳米,中国已有许多半 导体公司能够设计电路宽度为130纳米或180纳米的晶片,较最先进产品只落后一至两代。

数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创立本国的晶片设计产业,但却并未能取得什么进展。后来,中国政府在2000年时颁布了“18号文件”,承诺在税收等方面 对投资晶片业的私营企业提供优惠,这表明中国已放弃了以往由政府牵头发展晶片业的努力,转而采用在台湾等地已获得成功的发展方式。

正是这一政策转变导致鼎芯半导体的陈凯回到了祖国。当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等美国企业工作时,中国政府的研究机构经常打电话邀他回国为它们工作,但陈凯对此却并不感兴趣。他说:“我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我不相信国有 企业会有前途。”

但中国在2000年以后实施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半导体业发展政策使陈凯看到了希望。2001年时他来到香港,为一家专门瞄准中国大陆晶片业初创企业的 风险投资公司工作。此后不到一年,他创办了鼎芯半导体。该公司正在设计用于移动电话的射频晶片,这种产品是开发难度最大的晶片之一,这方面的开发工作一直 由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等大公司主导。鼎芯半导体的总部位于上海,其30名员工中除4人为全都在中国工作。

吸引陈凯回国的那些鼓励措施也在吸引半导体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落户中国,而这对半导体设计业来说也是个支持。台积电和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集成电 路制造有限公司(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 简称:中芯国际)等高级晶片制造企业都有兴趣将中国大陆本地的晶片设计公司发展成自己未来的客户。它们可以在知识产权验证和论证设计出的晶片能否批量生产 方面对晶片设计公司提供帮助。

不过中国的晶片设计公司仍面临著巨大的发展障碍。资金筹集方面可能遇到困难。此外,虽然中国政府试图对这一产业提供帮助,比如它正考虑设立一项10 亿元人民币(合1.21亿美元)的风险基金来为晶片业的初创企业提供帮助,但业内管理人士们认为,政府的一些政策也在伤害这一产业。例如,虽然上海海纳百 川的氛围使海外归来的工程师们越来越感满意,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却不愿意回国定居,因为如果算上美国的□税额,中国的所得税税率要大大高于美国。据陈凯估 计,以工资水平在15万美元的人为例,他在中国需缴纳的所得税要比在美国高出10%之多。

然而,中国晶片设计业的进步已经引起了美国一些人士的担忧,他们害怕中国在这方面会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者。正在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攻读博士学位的道格拉斯·富勒(Douglas Fuller)为准备自己有关中国科技产业的博士论文调查了50家晶片公司,他说,中国的这类公司正沿著产业价值链向上推进。富勒称,如果中国继续迅速发 展,美国有可能面临在半导体设计方面丧失竞争力的可能。

中国的崛起同时也为一些外国公司创造了机会。5年前,半导体设计软件的主要供应商益华电脑(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自己的销售机构,但目前在中国已有了5个办事处和2个研究中心。该公司约2.5%的收入来自中国,这一比例还在迅速上升。这家 公司上一季度的总收入为3.02亿美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